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祭红釉瓷器,以及祭红釉瓷器底部全是黑点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祭红为什么是中国最难烧造的瓷器
- 2、红釉瓷器都有哪些,精品藏品可送保利嘉德
- 3、祭红釉的简介
- 4、如何区分祭红釉和郎窑红?
- 5、盈家荟告诉你瓷器中郎红与祭红的区别是什么?
- 6、清代民窑祭红釉色的特征是怎么样的,底足是什么样呢???
- 7、元代祭红釉饰怎么辨别
- 8、康熙到雍正年祭红釉瓷器真伪怎么鉴定
- 9、祭红釉”、“晶花釉”、“钧瓷釉
- 10、什么叫祭红釉?祭红釉产品有什么特点?
本文提供多篇内容参考,可直接点击跳转详细解答
祭红为什么是中国最难烧造的瓷器

原因:
1、祭红的釉面凝厚莹润,浓郁呈失透状;
2、祭红基本是色不脱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积釉较薄、规整,亦明显有别于郎红),器口与足根处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灯草边”;
3、祭红则釉色通体匀净,少见变化,相对而言,典型永宣祭红釉呈鲜红色,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宽,在3-5毫米之间,清代红釉大多色泽凝厚深沉,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窄,约1-2毫米;
4、祭红大部分有橘釉现象,明代橘皮纹较清代大,而清雍正橘皮皱纹则较乾隆大;
5、祭红釉习见壶、碗、盘、洗、钵、花瓶(梅瓶和玉壶春瓶),器型上的这一差异在甄别时亦不能不察。
注意:祭红瓷器的底足与器内,是没有呈米黄色,或呈浅绿色,俗称“米汤釉”与“苹果青釉”,也没有少数底为本色的红釉底。
红釉瓷器都有哪些,精品藏品可送保利嘉德
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常以红色代表吉祥、富贵,被誉为“千窑一宝”的红釉瓷,也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成为世界陶瓷史上一颗闪耀着夺目光辉的明珠。古代红釉瓷器,有多少种红?景德镇王掌柜简单总结了一下,我们一起来认识下~
矾红
矾红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它的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到清康熙时,矾红色泽鲜艳,华丽凝重。
胭脂水
胭脂水也称“金红”,清康熙年间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红粉低温釉。光润匀净,色如胭脂,故名“胭脂水”。它始于康熙,精于永正、乾隆之间。
珊瑚红
珊瑚红也是一种低温铁红釉,始于康熙,盛于雍、乾两朝。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能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红”。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它来装饰器耳。但仍以珊瑚红器物为贵。
霁红
霁红创烧于康熙后期。它是一种纯粹的深红釉,霁红的特点是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细小的棕眼,如同桔皮。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所以得到了“霁红”这一得意的名称。
钧红
宋代的均窑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釉,成为钧红。钧红是最早的红釉,当时的釉料配置不够精细、准确,除了铜以外,还混杂着其他金属氧化物。因此钧红釉具有红里泛紫的色调,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红色,所以又称为“玫瑰紫”和“海棠红”。钧红制品中,还常出现红、兰、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绚丽画面。
豇豆红
豇豆红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是清康熙时的铜红。釉中名贵品种之一。釉色浅红,釉面多绿苔点。这种绿色苔点 本是烧成技术上的缺陷,但在浑然一体的淡红中,掺杂点点绿 斑,反而显得幽雅清淡,柔和悦目,给人美感,引人遐思。因此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之美誉。
抹红
抹红亦属低温红釉,为珊瑚红的一种。它不是采用吹釉法上釉,而是刷抹釉,故称“抹红”。抹红釉层不均匀,并有刷痕,并色泽显得清丽温润。抹红出现于明代,而以清康熙时的成就最为突出。
祭红
据记载,宣德皇帝上任不久,就下令景德镇御窑场烧制红瓷,几个月里景德镇彻夜通明,但烧出来的红瓷都没有达到皇帝的要求,为此宣德皇帝龙颜大怒,严厉的惩治了当地的督窑官,不少窑工也为此赔上了性命。后来一位窑工的女儿,为救自己的父亲,竟跳入窑中,以身祭窑,终于烧出一种犹如鲜血般的红色瓷器。人们说是窑工女儿的鲜血染红了陶胚,因此就把这种鲜红的釉色叫做“祭红”。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却从侧面说明了祭红釉瓷器的珍贵。但也有说霁红就是祭红的,这个我也不清楚。
郞窑红
郞窑红釉是仿制宣德祭红烧制的成功品种,它比祭红更加鲜丽,光泽强烈,由于这种红釉的烧制难度很大,需要严密的工艺技术,成本十分巨大,所以景德镇流传着,若要穷烧郞红的谚语。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
祭红釉的简介
祭红是景德镇的陶工在明宣德时期创烧的著名红釉品种,它是以铜为着色剂,生坯上釉,置于还原焰气氛中,在1250℃-1280℃温度下一次烧成。祭红色泽深沉稳定,不流釉不脱口,釉面也罕有龟裂纹理。解放前夕祭红濒临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工艺人员经过不断研究试验,改变了祭红原料配方,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极大地提高了成品率。
祭红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祭红始创于明永乐、宣德年间。在古时皇室常以它作祭器,人们在配制祭红釉料时,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掺入釉料中,真可谓不惜工本。即使这样,也往往烧制不出好的成品。由于祭红釉瓷器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它色釉更为名贵。
祭红釉,釉色深沉,釉面光润,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它以铜为呈色剂,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有的祭红釉料配制时,还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碾成粉末掺入其中,不惜工本。祭红釉是利用铜在还原气氛下呈现红色烧制而成,但这种生产气氛不易控制,因而十分名贵,明中晚期曾一度失传,至清代才恢复烧造,色泽更加艳丽、多样。当代祭红烧制精品不多,而且烧制数量本身就大量减少,在烧制祭红釉的厂家里景德镇宝瓷林瓷业有限公司的产品算的上时精品之作了。他们的祭红产品参加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展览。
如何区分祭红釉和郎窑红?
如何区分祭红釉和郎红窑?祭红釉:祭红釉,釉色深沉,釉面光润,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它以铜为呈色剂,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有的祭红釉料配制时,还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碾成粉末掺入其中,不惜工本。祭红釉是利用铜在还原气氛下呈现红色烧制而成,但这种生产气氛不易控制,因而十分名贵,明中晚期曾一度失传,至清代才恢复烧造,色泽更加艳丽、多样。
郎窑红: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而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如何区分祭红釉和郎红窑?
1、郎红釉面玻璃光泽强烈,釉子清澈透明,光亮夺目;祭红的釉面凝厚莹润,釉子浓郁呈失透状。
2、郎红釉流动性大,口沿下因此显露出白色胎体,此“脱口”为郎红典型特征,再则,底足有一环深褐色的积釉,称“垂足”,但流釉一般不过足,故所以郎红瓷独具“脱口垂足郎不流”之风貌;祭红基本是色不脱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积釉现象,由于积釉较薄、规整,亦明显有别于郎红。祭红的另一特征是器口与足根处,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灯草边”;而郎红器要么没有“灯草边”,要么系“人为涂施的一层厚而含有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
3、郎红的釉色鲜红艳丽,由于流动性大,通体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变化显得活泼、灵动、多姿:器物口沿下露白,器身越往下色泽越浓重,釉色浓处好似牛血初凝,而红釉稍薄便会出现如鸡血一般鲜红,非常美妙。这艳丽的釉色,被看成一代绝品,是郎窑瓷的代表作。其近底足处又常因积釉过厚呈暗红色或黑褐色,且会出现一环呈羽翅状的黑色纹理(俗称野鸡翅),又非常奇特;祭红则釉色通体匀净、少见变化,相对而言,典型永宣祭红釉呈鲜红色,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宽,在3~5毫米之间,清代红釉大多色泽凝厚深沉,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窄,约12毫米左右。
4、用放大镜可见到,郎红的釉内气泡既细小又稀疏;清代祭红的釉泡相对较大、较稠密,而永宣祭红釉的气泡分布,则介于两者之间,不太稠密,然而,气泡却个子大,大得凭肉眼就能一目了然。
5、郎红的釉层内开有大小纹片,祭红无纹。
6、郎红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桔皮纹现象偶尔有之;祭红大部分有桔釉现象,对比之下可见,明代的桔皮纹较清代大,而清雍正桔皮纹则较乾隆朝大。
7、郎红的底足与器内,或呈米黄色或呈浅绿色,俗称米汤釉与苹果青釉,也有少数底为本色的红釉底;而祭红的器内器外,均无此特征(指米汤釉或苹果青釉或红釉底特征)。国内一线拍行北京翰海专家走进民间安徽古钰斋征集优质藏品一五三七五四七九七三一
8、康熙的官窑器自康熙十九年起大多带上款识,但郎红器均无款;而祭红器通常署有官款。
另外,郎红釉的器型以瓶与尊为主,祭红釉习见壶、碗、盘、洗、钵和瓶,瓶多为梅瓶与玉壶春瓶。器型上的这一差异,在甄别时亦不能不察
盈家荟告诉你瓷器中郎红与祭红的区别是什么?
1、郎红釉面玻璃光泽强烈,清澈透明;祭红的釉面凝厚莹润,浓郁呈失透状。
2、郎红釉流动性大,口沿下因此显露出白色胎体,此“脱口”为郎红典型特征,再则,底足有一环深褐色的积釉,称“垂釉”,但流釉一般不过足,故郎红瓷独具“脱口垂足郎不流”之风貌;祭红基本是色不脱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积釉较薄、规整,亦明显有别于郎红),器口与足根处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灯草边”。
3、郎红的釉色鲜红艳丽,由于流动性大,通体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变化活泼,灵动,釉色浓处好似牛血初凝,而红釉稍薄便会出现如鸡血一般鲜红,其近底足处又常因积釉过厚呈按红色或黑褐色;祭红则釉色通体匀净,少见变化,相对而言,典型永宣祭红釉呈鲜红色,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宽,在3-5毫米之间,清代红釉大多色泽凝厚深沉,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窄,约1-2毫米。
4、永放大镜可见到郎红的釉内气泡分布介于两者之间,不太稠密,然而气泡个大,大的凭肉眼就能一目了然。
5、郎红的釉层内开大纹片,祭红无纹。
6、郎红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橘皮纹现象偶尔会有之;祭红大部分有橘釉现象,明代橘皮纹较清代大,而清雍正橘皮皱纹则较乾隆大。
清代民窑祭红釉色的特征是怎么样的,底足是什么样呢???
瓷釉上,雍正时一般为蓝色大于红色的面积,蓝色的部分有的呈大块的火焰状,谓之“火焰青”,红色的部分谓之“火焰红”。蓝色部分有的呈丝絮状不规则地分布于器表,亦有少数器物通体呈红色,其间分布有零星的蓝紫色斑点或条纹。此时的窑变红釉模仿钧窑还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器物口沿处多为酱黄色或月白色,少数器物口沿为白中夹杂有浅蓝色的条纹。器物口沿内壁处多为蓝与月白相间或酱黄色釉。在有附加堆纹的器物表面突起部分多呈褐色或白中闪黄色。官窑器底施以芝麻酱色釉,颜色或深或浅,有的施釉不均底部多处露胎。民窑器底多施以黄褐色釉。
雍正时期的窑变红釉器物施釉较厚,釉面多丰莹润泽,有较强的玻璃质感,光亮夺目。亦有少数器物光泽感较弱,显得比较凝重、浑散。釉面上偶见有细碎的开片纹理。器物底足处一般都经过磨平加工,胎釉交界处极为规整,没有垂釉现象。圈足露胎处多为浑圆的“泥鳅背”状。民窑器底部有明显的旋痕。雍正时窑变红釉瓷的款识多在器底阴刻“雍正年制”四字两行篆书款或“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民窑均无款识
元代祭红釉饰怎么辨别
元代红釉如何鉴别(一)
由于存世量稀少,元代青花釉里红并非是通常藏家所拥有之物。但在番禺资深保藏家黎润明先生的家中,便保藏有一件高 为9.5cm的元代青花釉里红人物造像。其胎质皎白细腻,[1]青花碧绿漂亮,既有进口青料浑散天然的亮白,也有苏麻离青所特有的银黑色结晶斑。釉里红发色浓重,略似猪肝色彩,这正是元代始创釉里红前期未成熟的典形特征,让人一目了然。穿戴也为元人典形特性,毋庸置疑。元青花釉里红存世稀罕,世界各大博物馆也不为多见,尤其是人物造像,更是罕中之罕,它得名贵,显而易见。
元代红釉如何鉴别(二)
釉里红瓷器是汉族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元代中期景德镇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制作工序与同时代的青花瓷大体相同。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罩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
元代红釉如何鉴别(三)
铜彩料在烧成过程中十分敏感,窑室气氛稍有变异,便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元代釉里红瓷器呈纯正红色的很少。铜在高温下容易发挥,因此元代釉里红瓷器无淡彩,只有一个比较浓的色阶,并且纹饰线条常见晕散。纹饰比较简单,不像青花瓷纹饰那样繁密细致。纹饰题材相应减少,不及青花瓷题材那样丰富多样。
元代红釉如何鉴别(四)
釉里红线绘,即是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图案花纹。这是元代釉里红瓷器最主要的装饰方法。由于高温铜红料烧成条件比较严格,往往产生飞红现象,所以,细线描绘花纹的釉里红瓷器烧成比较困难。釉里红拔白,其方法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图案花纹部位,或在该部位刻划出图案花纹,用铜红料涂抹其他空余之地,烧成后,图案花纹即在周围红色中以胎釉之本色显现出来。釉里红涂绘,以铜红成片、成块地涂绘成一定图案花纹。釉里红拔白和釉里红涂绘这两种方法都能减少像釉里红线绘容易产生的飞红现象。
康熙到雍正年祭红釉瓷器真伪怎么鉴定
红色瓷釉真假可以巧鉴别
中国人对颜色的崇尚向来都是以红为喜、以红为吉、以红为贵、以红为福,因此当瓷器的烧制经历唐宋元之后,进入新的高峰期明朝时,创烧最为精美艳丽的高温红釉瓷便成为景德镇御窑厂的一项重要任务。宣红、祭红与郎红同为红色瓷釉,其间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呢?
从目前已知的考古和传世资料来看,瓷器上的高温红色釉质,早在宋代钧窑器上已经出现,但并不是纯净单一的红釉,而是在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釉中加入氧化铜呈色剂,在烧制中出现窑变机理而显现出的红色斑块。真正意义上的高温红釉瓷是在元代中后期创烧成功的,但因铜元素在还原焰中极不稳定,对烧成温度和窑内气氛要求均十分严格——温度低了,烧不出正红色,温度稍微偏高,就会“烧飞”;还原气氛恰到好处铜离子才能呈现红色,窑内稍有氧化气氛红色就变暗、变青甚至变黑。因此明初洪武一朝红釉器的烧制并不成功,直到永乐时代才烧制出纯正的红釉器,因其成品率太低,传世品绝少,后人遂有“永乐鲜红为贵”之叹。
明代红釉器的烧制到宣德朝完全成熟,无论质量和产量都达到最高水平,因此,业界对宣德红釉以专有名词“宣红”称之。180年后清康熙朝郎廷极主持御厂窑务时,又重新烧制出了新的品种红釉瓷,人们称之为“郎窑红”或“郎红”。永宣红釉器为国家祭祀礼仪需要而研烧,故又将其称之为“祭红”。三者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都是以铜为呈色剂,都是高温釉种,都是在还原焰气氛中烧成。
二、名称涵盖不同。祭红外延广泛,凡宣德以至明清、民国和现代同宣红类似的高温红釉皆称祭红,故祭红包括宣红,而宣红不等于祭红。
三、釉质高温黏度不同。包括宣红在内的所有祭红釉,其物理性质中高温黏度系数都大大高于郎红,因此郎红器都有“脱口”现象,即烧制过程中器物口沿及其相邻部位因釉汁下滑变薄,铜离子无法形成红色层,致使该部位釉面呈无色状态并露出白胎底色。而祭红釉器仅在器口顶部露出白胎底色,因其红白界线分明、宽度一致,极似中草药材中的灯草,故行内人名之曰“灯草边”。釉质高温黏度不同的另一结果是釉汁向器物下部流淌的效果不同,祭红釉垂流性差,器物根部积釉少或不积釉,而郎红釉垂流性强,烧成后器物根部积釉很厚。康熙器利用修足阻止红釉垂流,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而清末民初仿康熙郎窑器则往往釉垂器底同匣钵粘连,取出后必须敲去垂釉方可,而敲釉时往往伤及圈足,使之伤痕斑斑,这是判别郎红器是真康熙还是后仿器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釉质透明度不同。祭红釉为乳浊状釉,失透,釉中大、中、小气泡较多;郎红釉为玻璃状釉,透明度高,釉中气泡较少。
五、祭红釉面不开片(除宣德“桃花面”品种外),郎红釉面开片。
六、宣德祭红与清三代祭红的异同。相同处是宣德祭红和清三代祭红都不开片,都不易流釉,大部分产品器口都有“灯草边”,大部分产品釉面都有“橘皮纹”。不同之处在于:永宣祭红釉比清三代祭红釉色鲜艳;永宣祭红器釉层比清三代厚;显微结构上,永宣祭红釉中气泡周围有红圈而清三代祭红没有,永宣祭红釉中有红色斑块而清三代祭红没有;永宣祭红釉不积釉而清三代祭红有积釉现象。造成上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永宣祭红属于石灰碱釉配方但已失传,清三代祭红用的是石灰釉配方。
七、永宣祭红、清三代祭红同清末民国祭红的区别。永宣和清三代祭红器除在器型、胎质及釉质肥润上同清末民国祭红有区别外,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清末民国祭红的“灯草边”不是自然烧制出来的,而是人为用白釉涂抹成的,祭红祭蓝都是如此。
祭红釉”、“晶花釉”、“钧瓷釉
祭红釉。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祭红釉瓷器为景德镇所创制,始创于明永乐、宣德年间。因古时皇室常以它作祭器,故称“祭红”。古代,人们在配制祭红釉料时,往往将黄金、珊瑚、玛 瑙、玉石等珍贵之物掺入釉料中,真可谓不惜工本。即使这样,也往往烧制不出好的成品。由于祭红釉瓷器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它色釉更为名贵。
结晶釉又名晶花釉,产品是釉体中的硅酸盐熔质过固相反应之后,在冷却过程中自然析出晶体的一种华丽多彩制品。
结晶釉花型:玉花、冰花、花朵、松针,闪星等五十多种,它们有的象碧海珊瑚,有的象菊芍盛开,有的象夜空繁星,有的象寒窗冰花,晶花绚丽多彩,美妙自然,结晶釉的花纹(即晶体)在光的照射下,现出绚丽晶莹的闪光现象。
结晶釉必须在氧化气氛中烧制,电窑(带电脑控制器)和气窑(罐装液化气)均能烧制,烧成温度为1265~1270℃之间,多种釉色晶花均能在同一窑中烧制,电窑的合格率为90%,气窑只要严格控制升温曲线和烧制要点,合格率能达80%左右,烧成周期为8.5小时左右。
应用范围:晶釉装饰范围广、品种多,如陈设瓷、建材、雕塑、旅游瓷、陶艺品等,是家庭收藏、摆设的珍品。
钧瓷是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以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近年来,钧瓷珍品除用于国家领导人的馈赠礼品及世界级、国家级大型会议赠品和收藏外,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远销日、美、英、法、意等国,年创汇200多万美元。2003年,禹州市神垕镇等地被国家批准为钧瓷原产地,受到保护。
禹县神垕镇,世称钧瓷之都。钧瓷是我国著名的工艺瑰宝,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历史。 钧瓷,以其色彩艳丽、艺术风格独特闻名中外,久享盛誉。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钧瓷不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钧瓷色彩之多,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 钧瓷造型以端庄、浑厚、古朴、文雅为特色。钧瓷器皿,棱角分明,线条优美,文饰简练,雕塑别致。钧瓷传统作品尊、鼎、钵、洗、瓶等陈设品,置之庭室,富丽堂皇,满屋生辉;陈之几案,赏心悦目,雅致韵人。钧瓷胎质,陶冶清纯,坚实细腻,扣之其声如罄,清脆悦耳。钧瓷的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釉中常常呈现出珍珠点、鱼子、菟丝、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纹路。古人用"五光十色润如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来赞美钧瓷釉质的纯净和釉色的艳丽。钧瓷的釉色,各不相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却找不到两件色彩完全相同的产品。这就是人们说的"钧无双配",也是钧瓷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 钧瓷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所赞赏。钧瓷的经济价值更为同行业所重视。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 之传说。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 “ 钧瓷无双 ” ,且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圆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等。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 “ 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 ”“ 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 ”“ 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 ” 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有 “ 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 ” 、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国外更有 “ 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 ” 、 “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 之说。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 4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 “ 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 。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 “ 唐钧 ” ,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 “ 靖康之变 ” ( 1126 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 10 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的尊贵名声,唐玄宗曾立令 “ 钧不随葬 ” ;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 “ 神钧宝瓷 ” ,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灿若云霞,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又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不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什么叫祭红釉?祭红釉产品有什么特点?
祭红也称霁红,一样品种,两种称谓,创于康熙时,属于高温颜色釉,烧造祭红难度非常高,成品率低,“祭红釉”有千窑一宝之说。祭红釉瓷器釉色厚实,深沉,工艺难度不易掌控,完善的产品尤为难得,祭红釉配方含有许多珍贵材质,其配料成本之高令人惊叹!在上海世博会上看过景德镇市宝瓷林公司烧造的高温颜色釉色彩艳丽,器型种类多,随色相单一,但感觉很丰富!
关于祭红釉瓷器和祭红釉瓷器底部全是黑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258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