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庆云诚科技 > 古诗词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的而用法

导读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1.形容是如何 走 的,是修饰 走 的。 丢盔弃甲的逃走。2.表转折,可翻译成 而。 狗和猪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节俭。3.是形容怎...

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以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的而用法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1.形容是如何 走 的,是修饰 走 的。 丢盔弃甲的逃走。

2.表转折,可翻译成 而。 狗和猪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节俭。

3.是形容怎样 视,是修饰 视 的。 向东面望去。

4.形容怎样 前进,也是修饰用的。 是背着箭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的意思。

所以应该是2和其他的不一样。

你也是高二的吧~~我也是呢~~

这可是刚刚学完的,上课要认真听讲啊!~~这样才会有好成绩啦~~

不过我也只是凭着印象写的,希望是全对啦~~

嘻嘻~~

下列\“而\”的用法和意思:弃甲曳兵而走;或五十步而后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是何异于刺人而

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而2:连词,表示前后动作紧密相承。而3: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而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求句中“检”“涂”“发”

全文解释是:狗,猪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开仓赈济

“检”:制止,节约

“涂”:通“途”,道路.

“发”:救济,开仓赈济

寡人之于国也全文和全文翻译和词语的用法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

寡人之于国也配图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hào)战,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魏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允许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咚咚地敲着战鼓,战争已经开始了,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如果凭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么怎么样”

梁惠王说:“不可以.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是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老百姓能够赡养活着的人,埋葬死了的人,而不感到有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都可以穿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耽误它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年轻人见到会帮忙代劳了).七十岁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魏国呢,(在丰年)猪狗吃了人的粮食(官府)却不收敛;(在荒年)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所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人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字词注释编辑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 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

之:这样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魏国的黄河以北地区,今河南济源一带.

(6)凶:灾凶,此指饥荒.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10)亦然:也是这样.

(11)察:考察.

(12)政:当权者.

(13)无如:没有像…….

(14)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

(15)对:回答.

(16)王好战:大王喜欢打仗.好:喜欢.

(17)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18)喻:打比方,作说明.

(19)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20)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击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下文“树之”的“之”用法相同.

(21)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22)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

(23)曳兵:拖着武器.

(24)走:跑,这里指逃跑.

(25)或:有的人.

(26)则:连词,那么.

(27)何如:怎么样.

(28)直:通“只”,只是,不过.

(29)是:代词,此,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30)如:如果.

(31)则:连词,就.

(32)无:通“毋”,不要.

(33)望:希望.

(34)于:比.

(35)违:违反,耽误.这里指耽误.

(36)时:季节.

(37)谷:粮食的统称.

(38)胜:完全,尽.

(39)数:细密.

(40)罟:网.

(41)洿:低洼地,这里指池塘.

(42)斤:斧头的一种.

(43)以时:按一定的季节.

(44)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45)丧死:为死者办丧事.

(46)憾:遗憾.

(47)王道:孟子主张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称之为“王道”.

(48)始:开端.

(49)五亩之宅:相传古代一个成年的农民可分得五亩宅基地,住房和园田各占两亩半.

(50)树:给……种植.

(51)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穿.

(52)豚:小猪.

(53)彘:猪.

(54)畜:牲畜.

(55)之:助词.

(56)无:通“毋”,不要.

(57)失:与下文的“夺”均为“错过”意.

(58)百亩之田:相传古代一个成年农民可以分得一百亩耕地.

(59)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60)庠序:古代乡学的名称,商(殷)代称“序”,周代称“庠”.

(61)教:教化.

(62)申:重复.这里有反复教导的意思.

(63)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64)义:道理.

(6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上驮东西.戴,头上顶东西.

(66)黎民:指老百姓.

(67)然而:这样(如此)却.

(68)王:即称王天下,指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69)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从来不曾有过的.

(70)食:动词,吃.

(71)食:名词,食物.

(72)检:约束.

(73)涂:通“途”,路上.

(74)莩:饿死的人.

(75)发:指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

(76)岁:年成.

(77)非我也,兵也:不是我杀人,是兵器杀人.

(78)无:通“毋”,不要.

(79)罪:归咎,归罪.

(80)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样普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投奔到您这来了.斯:这样、那么.至:到,这里指归顺.

通假字词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一说通“敛” 收敛 积蓄(一些学者提出:“检”字本应为“敛”后经讹传为“检”,若为“敛”字,与下句的“发”字对仗更为工整.)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道路 【莩】通“殍” 饿死的人

5:【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

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毋” 不要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shuò 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⑤理直气壮 (成语)正确

·3.发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

②百发百中 (成语)发射

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开放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发出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卖油翁》发射

⑨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头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②穷兵黩武 成语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士兵

·5.胜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

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承受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宏伟的

·6.时

①不违农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

②无失其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

·7.王

①王无罪岁 《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

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读wàng

·8.食

①谷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名词,食物

·9.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

·10.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音节助词,无意义

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④五亩之宅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

⑥察邻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⑧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以

①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用

②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按照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把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 《寡人之于国也》凭借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

·12.凶

①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饥荒

②汉初匈奴凶黠 《》凶恶

③甫闻凶讯 《》不幸

④缉拿元凶《》杀人的人

⑤凶多吉少 (成语)不吉利的事

·13.加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于国也》更

②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增加

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施加

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鸿门宴》放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夸大

·14.然

①河内凶亦然 这样

②填然鼓之 …的样子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树之以桑】

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做动词:种植.

【王无罪岁】:“罪”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句式:是……也)

2、非我也,岁也(句式:……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句式:……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句式:是……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句式:……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6.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句式:.也)

那就是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

(3)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不必去期望您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多

(4)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倒装句,以桑树之,以是用,树是栽,之代的是更改亩宅的空地

在五亩宅的空地上栽是桑树.把桑树种植(在五亩大小的宅院上)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标志:之)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2)鸡豚狗彘之畜.

畜鸡豚狗彘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4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

省略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

省略主语“将士”.

3、可以无饥矣

省略主语“黎民”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介宾结构省略主语,“以”后面省略了“之”)

《寡人之于国也》虚词“而”字的用法

而,

1 表句间关系 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目的等关系

2 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4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寡人之于国》中,弃甲曳兵而走 而是表承接关系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表转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什么意思?

意思是: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出自:《孟子弟子录-寡人之于国也》

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

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

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和然而不为王者 中的而是什么意思

而,表示转折,可翻译为“却”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意思是:检点,制止、约束。

“涂”意思是:通“途”,道路。

“发”意思是: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意思是: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

扩展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

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

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寡人之于国也

课文言文用法

1. 文言文虚词用法课内的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2. 学文言文有什么用

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的知识,同时也是自己今后说话办事的一个理论依据吧,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必要的,而且其中很多的语言都很精练,后人无法超越:

例如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类似的绝妙之辞,我国的古代太多了!

从网络语言看文言文的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几千年过去了,我们可能听不懂古人说话的语音,但是并不妨碍我们我们可以读《诗》,读《史》……

经常在BBS潜水,我才意识到了文言文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文言文在世界上是独此一家,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将书面语和口头语剥离。文言文简约、韵朗上口,信息含量大,充分发挥了汉字六书构词的特点,文言文一直使用到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随着白话文的推广,文言文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大家可能会看到,每一年《现代汉语大字典》都会说收录了多少多少新词,但是,这样的在火热的BBS和博客时代是多么的落伍。如果是有较长一段时间没有上网或者平时不怎么上网、甚至不上网的人们如果来看BBS,恐怕有很多地方会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如:顶、沙发、斑竹、JJYY、BT……

以BBS为代表的网络因为身份的隐匿性和言论的相对自由使得人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言论,除了部分精髓,大多数低俗无聊的语言充斥着网络,造成了网络语言的庸俗化。

网络咨迅的快速及时使大多数人可以很快的对咨迅进行迅速的反馈,当然(也包括键盘输入和习惯的手写的差别)带来的缺失就是人为简化、校对的缺乏和缩写流行,造成了网络语言的快餐化。

使用网络的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富于朝气和创新,敢于蔑视权威和传统,所以不会苛守固定的模式和路子,可以把任何新事物用于自己的生活中,网络语言更新率不亚于流行时尚的变化,所以网络语言具有流行性。

但是大家想过吗?我们日常正式生活的书面或者口头都很少用网络语言----除非你是阿飞式的叛逆分子。每一个人碍于自己的社会、家庭身份与地位还是以生活中的语言说话。因为我们现实的生活与网络虚拟世界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当然两种语言各自使用不同的背景场合了。

至此我才明白,老祖宗创立并坚持使用文言文是为了我们的文化可以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而不消失。

因为文言文,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经历了多少风雨艰辛,现在依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同时期的另三大文明古国,只留下一推遗址。

大家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各自的方言,但是使用相同的汉字使得天南地北的人再怎么听不懂对方的话可以相互沟通,这奠定了中国各地大一统的文化基础。

而文言文的使用,使得记载文化的文字,脱离了与口头语接近的白话文,避免了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变化而导致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中断或者误解:

别说一百年,就是年纪大一点的人们来听今天的小孩说话,恐怕有很多内容是丈二摸不找头脑的,别提几千年了。

据历史考证,东南沿海一带的客家话是最接近古汉语的发音和语言的,广东的粤语带着很多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结构。而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并不是最正宗的汉语,而是和北方的各族方言混合后的产物!

网络语言的发展更证明了没有知道明天的语言会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只要是经过基本识字教育,就可以读诗三百,可以读乐府,可以读唐诗,读宋词,读元曲。两千年前的《史记》和近代的一篇文言文在语法句式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文言文的使用,不仅使得中国记载史料所耗费的物质最大化的精简,而且保证了文化的延续传承。

非常可惜,新文化运动不仅错误的全盘否定了儒家思想,也全盘否定了文言文,这相当于毁坏了中华文化的两大基石。

希望大家平时多读读文言文,补习补习自己的传统文化课。

参考资料:

3. 初中课外文言文怎么做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欧阳修苦读》。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4. 文言文中“是”有那些用法

是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词语“是”的出现很常见,其用法主要有虚词、实词两大类,代词、助词、动词、形容词四小类用法: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

(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使宾语前置,起强调作用,无实义; (3)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同; (4)作形容词,与“非”相对,“正确、对”之意,此义项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正确、对”之意。 下面逐一阐述。

一 、虚词类: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 直保持到现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上)“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 (4)是时,上未立太子。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 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 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

(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同上句)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 (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捕蛇者说》) (10)民之有口,犹士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国语·邵公谏弭谤》) (11)王不听。 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同上) (12)当是币玻?叹?糁诹⒎ǘ龋?窀?奘卣街?撸?饬?舛?分詈颉S谑乔厝斯笆侄?‖骱又?狻#?忠辍豆?芈邸罚? “于是”的用法有二:“于”“是”各为一词,(9)中的“于是”表示“在(捕蛇)这件事上”,(10)中的“于是”表示“由此”“从此”之意;(11)(12)中的“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表示承接的词。 2、作助词,用于动宾倒装结构中,起强调作用,无实义。

这种用法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几个词语中,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13)《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句中“是”是何用法?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69页注:全句的意思是“击退戎、狄,制御荆、舒”,;是,助词。 可见这是个倒装句,可“是”的用法,讲得不够清楚。

再查万光治和徐安怀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81页,注:戎狄必须打击,荆舒也应该严惩;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前者用主动语态译句,后者用被动语态译句,因而语序不同;把二者对“是”的注释结合起来看,“是”的用法就清楚了。

(14)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无乃……与”是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

(15)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同上) (16)诸君若有意,惟余马首是瞻可也。

(《冯婉贞》)“惟德是依”“惟德是辅”“惟余马首是瞻”分别是“惟依德”“惟辅德”“惟瞻余马首”的倒装,意思分别是“依据于有德者”“只是辅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马头所向(听我的指挥)就行了”。“是”的这种用法,与“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孔子云: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两句中的“之”,用于肯定反问句中,将动词宾语提前,有否定和加强语气的作用;“是”则基本用于肯定陈述句中。

二、实词类: 1、“是”作判断动词。 在古汉语中,常用“为”“乃”“则”等词语和判断句式来表示判断,用“是”表示判断则出现较晚,且主要见于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及口语中。

如: (17)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18)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同上) (19)我是新鬼。(干宝《搜神记》) (20)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5. 高中课内文言文怎么复习

文言文阅读攻略

一、文言虚词下苦功

文言虚词是古汉语中多年沿袭下来的一种语言现象,它的意义和用法一般都比较固定。我们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对每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做到了如指掌。

二、文言实词不放松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难点,同学们常常被句中的一两个实词卡住,导致理解的错误。积累文言实词,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的文言水平就有了质的飞跃。

三、课内文言打基础

高中三年六册语文教材涉及文言文有四五十篇。这些篇目都是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典范文章,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丰厚的土壤,学生应该植根在这里吸取滋养。

四、课外阅读作补充

由于语文高考不会出课内文章,所以同学们有必要加深拓宽。自己去阅读、感悟,从而熟悉文言检测试题的题型,获得灵活应变的解题能力和文言阅读的迁移能力。

五、翻译语言有重点

因为文言文的翻译用现在的语言理解会有点生硬,有些同学会喜欢把语言美化,但同学们不必刻意从直译写成意译,只需要在确保语言流畅的前提下把要重点翻译的字、词、句式等都要明确地进行直译,踩中题目给出的得分点,才能拿到分数。

6. 文言文学习方法

古代文言文翻译小技巧

所谓“文言文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那么,怎样正确翻译文言文呢?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留。即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其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分别是年号、人名和地名,翻译时都可直接录用。

2、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故无法译出,翻译时可删出不译。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在“久”之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翻译时可删去。

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庄暴见孟子》)

正确翻译应是: (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注意补充出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4、换。就是替换。在今天,古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不可用今义当古义。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又如:

是岁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

句中的“岁”应换成“年”。

5、调。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对于特殊句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及时调整。翻译方法,先调整语序再翻译。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此句可调整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文言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

云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顾”是多义词,它的义项共有七条: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但是。h反而,却。在这个句子中用“a”最合适。这也是很多同学不会文言文翻译的重点,这个需要平时的积累,不能速成

7、格。有些文言文有固定的格式,翻译时也有固定的译法。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得无……乎”是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翻译时按固定格式译出。

8、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义,直译会不明确,应当意译。例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直译为“连秋天的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为“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这就是“意”译。

在具体翻译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a.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或不需要翻译的词语删除,以便将完全不懂的词语突出出来。

b.将完全不懂的词语放到原句、原文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重点实词是得分点、、、

C.最后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通顺流畅。

希望可以帮到您,很荣幸为您服务

《寡人之于国也》虚词“而”字的用法

而,

1

表句间关系

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目的等关系

2

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4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寡人之于国》中,弃甲曳兵而走

而是表承接关系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表转折

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的而用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折字组词-困字组词
  • 晨的拼音-晁的拼音
  • 春不老萝卜,春不老萝卜好吃吗
  • 予怎么读 矜怎么读拼音
  • 蜀中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典故
  • 靓怎么读,靓怎么读什么意思
  • 路轨大牌是什么 路轨什么意思
  • 广博的近义词-广博的近义词有哪些
  • 万箭穿心,万箭穿心结局是啥意思
  • 把水澄清拼音-把水澄清的读音
  •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26876.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