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庆云诚科技 > 古诗词 >

(雉尾扇)雉尾扇是用什么做的

导读古时候雉尾扇是用来做什么的?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时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舆车有翣,即绢雉羽为扇翌,以障翳风尘也。汉朝乘与服之,后以赐梁...

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雉尾扇,以及雉尾扇是用什么做的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古时候雉尾扇是用来做什么的?

古时候雉尾扇是用来做什么的?

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时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舆车有翣,即绢雉羽为扇翌,以障翳风尘也。汉朝乘与服之,后以赐梁孝王。魏晋以来无常,惟诸王皆得用之。”

古代娘娘出游紧跟后面两支叫做什么扇

你说的是哪个朝代,什么地位的娘娘?例如清朝的皇后是“次赤、黄龙、凤扇各四,雉尾扇八,黄、红销金龙、凤扇各二,金黄素扇二,红鸾凤扇二”,皇贵妃是“金黄、赤、黑三色素扇各二,赤、黑鸾凤扇各二,金黄素扇二,红绣扇二”,贵妃是“金黄、赤、黑三色素扇各二,赤、黑鸾凤扇各二”,妃嫔是“赤、黑素扇各二,金黄素扇二”。当然电视里面不会这么精确地复原,因为那样成本可能太高,而且观众根本不会关注这个问题。

以下是清史稿的原文:

皇后仪驾,原名卤簿。吾仗四,立瓜四,卧瓜四,五色龙凤旗十。次赤、黄龙、凤扇各四,雉尾扇八,次赤、素方伞四,黄缎绣四季花伞四,五色九凤伞十。次金节二。次拂二,金香炉二,金香盒二,金盥盘一,金盂一,金瓶二,金椅一,金方几一。次九凤曲柄黄盖一。凤舆一乘,仪舆二乘,凤车一乘,仪车二乘。原定太皇太后卤簿,销金龙凤旗八。金节二。吾仗四,立瓜四,卧瓜四。黄曲柄九凤伞一,黄直柄花伞四,红直柄瑞草伞二,青黑直柄九凤伞各二,红方伞二,黄、红销金龙、凤扇各二,金黄素扇二,红鸾凤扇二。拂二,金香炉二,金瓶二,金香盒二,金唾壶一,金盆一,金杌一,金交椅一,金脚踏一。凡万寿节、元旦、冬至及诸庆典,銮仪卫先时陈设。皇太后、皇后卤簿并同。

皇贵妃仪仗,吾仗四,立瓜四,卧瓜四。赤、黑素旗各二,金黄色凤旗二,赤、黑凤旗各二。金黄、赤、黑三色素扇各二,赤、黑鸾凤扇各二,赤、黑瑞草伞各二,明黄、赤、黑三色花伞各二。金节二。拂二,金香炉、香盒、盥盘、盂各一,金瓶二,金椅一,金方几一。七凤明黄曲柄盖一。翟舆一乘,仪舆一乘,翟车一乘。原定皇贵妃仪仗,红、黑凤旗各二,金节二,吾仗二,立瓜二,卧瓜二。红曲柄七凤伞一,红直柄花伞二,红直柄瑞草伞二,红方伞二,金黄素扇二,红绣扇二。拂二,金香炉一,金瓶二,金香盒一,金唾壶一,金盆一,马杌一,交椅一,脚踏一。贵妃仪仗同。

贵妃仪仗,吾仗二,立瓜二,卧瓜二。赤、黑素旗各二,赤、黑凤旗各二,金黄、赤、黑三色素扇各二,赤、黑鸾凤扇各二,赤、黑瑞草伞各二,金黄、赤、黑三色花伞各二。金节二。拂二,金香炉、香盒、盥盘、盂各一,金瓶二,金椅一,金方几一。七凤金黄曲柄盖一。翟舆一乘,仪舆一乘,仪车一乘。

妃采仗,原名仪仗。吾仗二,立瓜二,卧瓜二。赤、黑凤旗各二。赤、黑素扇各二,赤、黑花伞各二,金黄素伞二。金节二。拂二,银质饰金香炉、香盒、盥盘、盂各一,银瓶二,银椅一,银方几一。七凤金黄曲柄盖一。翟舆一乘,仪舆一乘,仪车一乘。原定妃仪仗,黑凤旗二。金节二。吾仗二,立瓜二,卧瓜二。红直柄花伞二,红直柄瑞草伞二,金黄素扇二。拂二,银质饰金香炉、香盒各一,瓶一,唾壶一,盆一,马杌一,交椅一,脚踏一。

嫔采仗,原名仪仗。视妃采仗少直柄瑞草伞二。馀同。

古代仪仗队举着那个布条一样的旗子叫什么

扇翣。

古时仪仗的一种,长柄掌形扇。仪仗中障尘蔽日的用具。亦称障扇或掌扇。汉代模仿雉尾扇而制成的长柄扇。见晋崔豹《古今注》卷上。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五:“今人呼乘与所用扇为掌扇,殊无义,盖障扇之讹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执御从物,如金交椅、唾盂、水罐、菓垒、掌扇、缨拂之类。”《儒林外史》第六回:“将掌扇掮起来,四个戴红黑帽子的开道。”徐迟《牡丹》:“两个宫女举着掌扇。”一说“掌”为“障”的讹字。宋程大昌《演繁露·障扇》:“今人呼乘舆所用扇为掌扇,殊为义,盖障扇之讹也。江夏王义恭为宋孝武所忌,奏革诸侯制度,障扇不得用雉尾是也。凡扇言障,取遮蔽为义,以扇自障,通上下无害,但用雉尾饰之,即乘舆制度耳。”《小尔雅·广服》:“大扇谓之翣。” 王煦疏:“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雉尾扇…… 周 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辇车有翣,即缉雉羽为扇翣,以障翳风尘也。”《宋史·仪卫志一》:“古者扇翣,皆编次雉羽或尾为之,故於文从‘羽’, 唐 开元 改为孔雀。”历代各异,至清代,有纹绘孔雀,名“孔雀扇”者。雉尾扇亦称雉扇,古仪仗所用的一种障扇。晋崔豹《古今注·舆服》:“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时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舆车有翣,即绢雉羽为扇翌,以障翳风尘也。汉朝乘与服之,后以赐梁孝王。魏晋以来无常,惟诸王皆得用之。”宋以来雉尾扇有大、中、小三等,其制下方上圆,中绣双孔雀,四周排列雉羽为饰。杜甫《秋兴》诗:“云移日绕龙鳞识圣颜。”

扇莨:古仪仗中伞的曲盖。扇伞:仪仗所用的长柄掌扇和伞盖。

纛: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

《前汉·高帝纪》:黄屋左纛。【注】李斐曰:纛,毛羽幢也。在乘舆车衡左方上注之。蔡邕曰:以犛牛尾为之,如斗,或在騑,或在衡。应劭曰:雉尾为之,在左骖当镳上。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旗纛旄麾,飞扬晻蔼。”明 沈榜 《宛署杂记·经费上》:“工部祭旗纛,霜降取用。”清 魏源 《湘江舟行》诗之三:“何来三峯矗,鼎立峙旗纛。”

黄盖:黄色的伞或黄色车盖。《管子·水地》:“庆忌者,其状若人,其长四寸,衣黄衣,冠黄冠,戴黄盖,乘小马,好疾驰,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报,此涸泽之精也。”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一:“真宗既渡河,遂幸澶渊之北门。望见黄盖,士气百倍,呼声动地。”明·王圻《三才图会·仪制四·黄盖》:“按汉乘舆黄屋左纛,黄屋者,车盖也,后世因为黄盖,乃其遗制也,元制黄繖,上加金浮屠。”

旌旗:主帅立黄牙旗,在军中居于中央,其他将领也都有表示自己身份的旗帜。有的表示方位,有青、赤、白、黑、黄五旗。青旗表示东方,赤旗表示南方,白旗表示西方,黑旗表示北方,黄旗表示中央。黄旗即帅旗。有的指挥队形阵式,在战斗或操练时,举青旗布直阵,举白旗布方阵,举赤旗布锐阵,举黑旗布曲阵,举黄旗布环阵。有的和鼓、金、角之类的器材互相配合,用作军中通信,保证上下联络畅通。有的旗帜上缀有牦牛尾,下面有五彩析羽,是用于指挥和开道的。另外,还有一些作专门用途的旗帜。这些旗帜,根据用途和不同的身份,有多种颜色、尺寸、图案、装饰和形状。

古代皇帝出行,身后总有两把"扇子"原来不是扇风,是代表什么呢?

自汉代以来,中国扇子的功能、类型就己经丰富起来,相应也产生许多的扇子名称。例如《西京杂记》卷一记载,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她的妹妹昭仪表示祝贺献上三十五件礼物中,就有“云母扇”、“孔雀扇”、“翠羽扇”、“九华扇”、“五明扇”和“回风扇”等六种不同的扇子,可见扇子在当时社会和人们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扇子”与君王权威紧密联系在一起

晋代太子初立及纳妃也需要有很多扇子,如《东宫旧事》所记“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纳妃同心扇二十,单竹扇二十。”

葛洪《西京杂记》注曰“汉制,天子玉几,夏设羽扇,冬设增扇,至成帝时,昭阳殿中设少已径扇、五明扇及孔雀翠羽诸名。其华饰侈丽不言可知。孟坚班固之字在肃宗章帝刘火国朝时以竹扇供御,盖中兴以来屏去奢靡,崇尚朴索所致,赋而美之,所以彰圣德养君心也。”,肃宗朝时供御使用的简朴的“呀勺一扇',班固所写《竹扇赋》录入《古文苑》便有对它的描述“削为扇婴成器美,托御君王供时有。”可见这种扇婴成器之美,是与君王权威紧密联系的一种礼仪之器。

《晋书》卷二十七载:

旧为羽扇柄者,刻木象其骨形,列羽用十,取全数也。自中兴初,王敦南征,始改为长柄,下出可捉,而减其羽用八。

令我们倍感惊异的是,这种羽扇形制变化的背后,其意义己是远远超出了羽扇事物本身,更改扇制竟会引起社会的严重关切。《晋书》中接着写道:

识者尤之曰‘夫羽扇,翼之名也。创为长柄者,将执其柄,以制羽翼也。改十为八者,将未备夺己备也。'此殆敦之擅权以制朝廷之柄,又将以无德之材欲窃非据也。

“雉尾扇”——典型的礼仪之扇

当时的人视扇柄犹如权柄,将扇柄之变长,扇面之减弱,暗藏了擅权犯上的凶象杀气。由此可见,古人面对的即使是一普通羽扇,都会将其形制上升为严肃的礼制问题,因而对其产生敬畏和加以尊崇。

古代有一种羽扇之制被称为雉扇,亦名雉尾扇,这是十分典型的礼仪之扇类型。晋崔豹《古今注·舆服》:

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有雄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舆辈有婴,即缉雉羽为扇婴,以障豁风尘也。汉朝乘舆服之,后以赐梁孝王。魏晋以来用为常,准诸王皆得用之。

这说明汉景帝的次弟梁孝王刘武,曾被准予破格使用雉扇仪仗,“得赐天子族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魏晋时期,诸王侯皆僧越使用雉扇,渐成定制。南朝江夏王刘义恭为宋孝武帝所忌,于是下诏规定王侯障扇不许用雉尾扇,改用红色的朱团扇。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

江夏王义恭为宋孝武所忌,奏革诸侯制度,障扇不得用雉尾是也。凡扇言障,取遮蔽为义,以扇自障,通上下无害。但用雉尾饰之,即乘舆制度耳。

唐玄宗时大臣萧嵩订立“索扇”制。

隋与唐初的仪仗扇使用与南北朝相比变化不大,只是等级限制有所放宽。当时雉尾扇与团扇的图像,可见于隋代嘉祥英山壁画、卢谊造像碑、唐西安李寿墓壁画等处。

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唐玄宗时大臣萧嵩又订立制度,在正殿上置扇。皇帝升殿受朝时,御座之前用六柄掌扇相合遮住,待皇帝登前坐定后再开扇受拜,左右各留扇三柄立侍。退朝时也要先合扇座前,等皇帝离座后再撤扇,以后相沿成制。《唐会要》卷二十四首次对唐代的索扇制度作出系统和明确的记载:

古代君王背后为何要竖大扇子?古代的扇子有何讲究和意义?

  那叫仪仗扇,把扇子作为屏障物蔽护帝王容颜体态,借助它的开启与闭合,实现“众人不合得而见之”的效果,是与君王权威紧密联系的一种礼仪之器。后来在盛唐时期对仪仗扇使用的进一步总结与规范,更加渲染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性与威严,并为后世仪仗扇制度确立了范式。

 《新唐书》卷二十三《仪卫志》对唐代仪仗扇的使用有如下规定:天子用雉尾障扇、小团雉尾扇四,雉尾扇八,方雉尾扇、小雉尾扇、朱画团扇各十二。皇太子用雉尾扇四,团雉尾扇二,小方雉尾扇八,朱漆团扇六。亲王用雉尾扇二,朱漆团扇四。一品官用朱漆团扇四。二至四品官用朱漆团扇二。县令用朱漆团扇一。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用雉尾扇八,团雉尾扇二,偏扇、团扇、方扇各二十四,小雉尾扇、朱画团扇各十二。皇太子妃用偏扇、团扇、方扇各十八,雉尾扇二,团扇四。内命妇及一品外命妇用偏扇十六,团扇十八,雉尾扇一。九殡及二品外命妇用偏扇、团扇、方扇各十四。婕好、美人、才人、太子良娣、良媛、承徽及三品外命妇皆用偏扇、团扇、方扇各十。四品外命妇用偏扇、团扇、方扇各八。夫人以下用方扇二。

秋兴八首的注释译文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9.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

10.京华:指长安。

11.槎:木筏。

12.画省:指尚书省。

13.山楼:白帝城楼。

14.翠微:青山。

15.信宿:再宿。

16.匡衡:字雅圭,汉朝人。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

17.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

18.轻肥:即轻裘肥马。《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9.闻道:听说。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

20.百年:指代一生。此二句是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21.第宅:府第、住宅。新主:新的主人。

22.异昔时:指与旧日不同。此二句感慨今昔盛衰之种种变化,悲叹自己去京之后,朝官又换一拨。

23.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金鼓振:指有战事,金鼓为军中以明号令之物。

24.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羽书:即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驰:形容紧急。此二句谓西北吐蕃、回纥侵扰,边患不止,战乱频繁。

25.鱼龙:泛指水族。寂寞:是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相传龙以秋为夜,秋分之后,潜于深渊。

26.故国:指长安。平居:指平素之所居。末二句是说在夔州秋日思念旧日长安平居生活。

27.蓬莱宫阙:指大明宫。蓬莱,汉宫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重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南山:即终南山。

28.承露金茎:指仙人承露盘下的铜柱。汉武帝在建章宫之西神明台上建仙人承露盘。唐代无承露盘,此乃以汉喻唐。霄汉间:高入云霄,形容承露金茎极高。

29.瑶池:神化传说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昆仑山。降王母:《穆天子传》等书记载有周穆王登昆仑山会西王母的传说。《汉武内传》则说西王母曾于某年七月七日飞降汉宫。

30.东来紫气:用老子自洛阳入函谷关事。《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关尹喜登楼而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过函谷关,后来果然见老子乘青牛车经过。函关:即函谷关。此二句借用典故极写都城长安城宫殿的宏伟气象。

31.云移:指宫扇云彩般地分开。雉尾:指雉尾扇,用雉尾编成,是帝王仪仗的一种。唐玄宗开元年间,萧嵩上疏建议,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看见,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后来定为朝仪。

32.日绕龙鳞:形容皇帝衮袍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圣颜:天子的容貌。这二句意谓宫扇云彩般地分开,在威严的朝见仪式中,自己曾亲见过皇帝的容颜。

33.一:一自,自从。卧沧江:指卧病夔州。岁晚:岁末,切诗题之“秋”字,兼伤年华老大。

34.几回:言立朝时间之短,只不过几回而已。青琐:汉未央宫门名,门饰以青色,镂以连环花纹。后亦借指宫门。点朝班:指上朝时,殿上依班次点名传呼百官朝见天子。此二句慨叹自己晚年远离朝廷,卧病夔州,虚有朝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之名,却久未参加朝列。

35.瞿塘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

36.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素秋:秋尚白,故称素秋。

37.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

38.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史载,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

39.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黄鹄:鸟名,即天鹅。《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

40.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锦缆,彩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

41.歌舞地:指曲江池苑。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42.秦中:此处借指长安。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43.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汉武帝所建。《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凿昆明池,以习水战。

44.武帝:汉武帝,亦代指唐玄宗。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旌旗:指楼船上的军旗。《汉书·食货志(下)》:“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45.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三辅黄图》卷四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在今斗门镇东南的北常家庄附近有一小庙,俗称石婆庙。中有石雕像一尊,高约190厘米,即汉代的昆明池的织女像。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虚夜月:空对着一天明月。

46.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三辅黄图》卷四引《三辅故事》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47.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此句是说菰米漂浮在昆明池面,菰影倒映在水中,望过去黑压压一片,像乌云一样浓密。

48.莲房:即莲蓬。坠粉红:指秋季莲蓬成熟,花瓣片片坠落。中二联刻画昆明池晚秋荒凉萧瑟之景。

49.关塞:此指夔州山川。极天:指极高。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此句指从夔州北望长安,所见惟有崇山峻岭,恨身无双翼,不能飞越。

50.江湖满地:指漂泊江湖,苦无归宿。渔翁:杜甫自比。

51.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三辅黄图》卷四:“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院,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

52.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阴:山之北、水之南,称阴。渼(měi)陂(bēi):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之地。陂,池塘湖泊。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

53.香稻啄馀鹦鹉粒: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此句为倒装语序。

54.碧梧: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同上句一样,是倒装语序。此二句写渼陂物产之美,其中满是珍禽异树。

55.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56.仙侣: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57.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南史·江淹传》:“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干气象:喻指自己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58.白头:指年老。望:望京华。 其一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其二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其三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

其四

听说长安的政坛就像一盘未下完的棋局,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国运今非昔比,王侯们的家宅更换主人,无奈宦官当道,贤臣良相更成泡影。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我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回纥内侵,关山号角雷动、兵戈挥舞;吐蕃入寇,传递情报的战马正急速奔驰。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其五

日复一日,大明宫遥望着终南山,却望不到。那些深居的隐士,天露和玉屑,都已被他们吸光饮尽,青鸟报信,西王母自瑶池驾临,紫气弥漫,老子骑牛西去。记得当年朝上,雉尾扇开合如同祥云移回,日光沐浴着圣殿,让我看清玄宗的容貌。记得当年位列朝班,青琐门下意气风发,而现在,疾病无情地消磨着时光……秋已渐深。

其六

谙练一种时空的分身术,瞿塘峡、曲江头,距离被心灵无限地缩短。十五年前我写《乐游园歌》,花萼楼、芙蓉园历历在目。安禄山的铁蹄已使一切烟消云散。那时,黄鹄还在亭院内高飞,成群的白鸥被游人的舟楫惊起。——而今,一切都消逝了,消逝了……没有任何留恋的事物。

其七

遥想汉武帝曾在昆明池上练习水兵,一面面战旗迎风击鼓。池中石刻的织女辜负了美好的夜色,只有那巨大的鲸鱼还会在雷雨天与秋风共舞。波浪中的菰米丛犹如黑云聚拢,莲子结蓬,红花坠陨。多想像飞鸟一般自由滑翔于秦中的天空,现实却困我在冷江上无言垂钓。

其八

从长安到渼陂,途径昆吾和御宿,紫阁峰在终南山上闪耀。我想念一路的香稻和碧梧,在丰收的季节吸引着鹦鹉与凤凰……等到春天,曼妙的仕女们还会采摘花草相互赠送,伙伴们在暮晚时分仍要移棹出发,不愿归返。昔日,我可以凭借词语凿穿时代的黑井,痛饮山河甘洌,而今却只能在回忆中围拢水源,抚摸它岑寂的微光。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出行时身后的扇子

上古舜帝发明“五明扇”

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舜特制“五明扇”以“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

明扇被认为是中国扇子的最早源头。何谓“五明扇”?与五帝之一的舜帝有关。据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舜帝“目重瞳子”,即古人所谓“四

明”,用俗话来说,就是舜帝有4只眼,所以舜帝起名“重华”。有“四明”已异于常人,而广开言路,广纳贤能,如同又得“一明”,是谓“五明”。

据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舜帝在接受尧帝的禅让后,特制“五明扇”,以表明“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治国态度。

虽然五明扇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执政者良好的政治愿望,但从后世由五明扇演变而来的“宫扇”的使用规范来看,扇子的原始功能很简单,乃出行时遮挡太阳、遮蔽风尘,与伞的功能无异,宫扇因此又名“障日”、“障扇”。

障扇是一种长柄大扇,成双成对,用彩帛制作,上绘云纹,由侍者执之,借以体现王者威仪。在禹受禅后,因五明扇属奢华之物,曾一度禁用,到了商代才又使用。殷王武丁所用的五明扇很讲究,选用雉尾来制作,故称“雉尾扇”,“五明扇”的叫法从此不再流行。

亡周兴,周武王时也使用雉尾扇,但称之为“翣”。翣是一种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作为一种威仪道具,到封建时代,皇帝使用雉尾扇已成为一种定制,乃皇帝出行少

不了的仪仗之物:两柄大扇子一举,就表示大驾起行。此时的扇子只有威严,早无上古时“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含义了。

饮食部·卷二原文_翻译及赏析

饮食部·卷二

李昉

○酒中

《魏略》曰: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又曰:王陵表满宠年过耽酒,不可居方任。帝将召宠,给事中郭谋曰:"宠为汝南太守、豫州刺史二十余年,有勋方岳;及镇淮南,吴人惮之。若不如所表,将为所斗。可令还朝,问以方事以察之。"帝从之。宠既至,进见,饮酒至一石不乱。帝慰劳遣还。

又曰:华歆能剧饮,至石余不乱。众人微察,常以其整衣冠为异。

又曰:乌桓东胡俗能作白酒,而不知作曲蘖,常仰中国。

《九州春秋》曰:曹公制酒禁,而孔融书嘲之,曰:"夫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先千钟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太祖外虽宽容之,内不能平。御史大夫郄宪知旨,以免融官。

《吴志》曰:孙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令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张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权遣人呼昭还,谓曰:"为共作乐耳,公亦何为怒乎?"昭对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

又曰:孙权常令中书郎诣顾雍,有所咨访,若合雍意,事可施行,即与相反复,究而论之,为设酒食;如不合意,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无所施。郎退,造权,曰:"顾公欢悦,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事未平也,孤当重思之。"其见敬信如此。

又曰:孙权尝命诸葛恪行酒,至张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曰:"卿其能令张公辞屈,乃当饮之耳。"恪难昭曰:"昔师尚父九十,拥旌仗钺,犹未告老也。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昭卒无辞,遂为尽爵。

又曰:曹公出濡须,甘宁为前部督,受敕斫敌前营。权特赐米酒、众肴,宁乃特赐手下百余人,食之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不时肯持。宁引刀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于至尊,熟与甘宁?宁尚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都督见宁色厉,即起拜持酒。及通酌兵各一两碗。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宁益贵重。

又曰:孙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不,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韦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茗以当酒。至于宠衰,更见逼强,辄以为罪。又于酒后使侍臣难折公卿,以嘲弄侵克,发擿私短,以为欢笑焉。

又曰:笮融督广陵运漕,大起浮图祠。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万计。

《蜀志》曰:简雍拜昭德将军。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吏于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雍从先主游观,见一男子行于道,谓先主曰:"彼欲淫,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酿者。

《晋书》曰:王戎尝如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

又曰:山涛饮酒至八斗方醉。帝欲试之,以酒八斗饮之,密益其酒,涛极本量而止。

又曰:陆抗与羊祜推侨札之好。抗尝遗祜酒,祜饮之不疑;抗有疾,祜馈之药,抗亦推心服之。于时以为华元、子反复见于今。

又曰:阮孚为散骑常待,以金貂换酒,为有司所弹。

又曰:谢弈为桓温司马,谓之方外司马。因以酒逼温走入南康王门避之,主曰:"君无狂司马,何由得相见?"弈遂引温一兵卒于厅事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怪?"

又曰:陆纳,字祖言,为吴兴太守。将之郡,先至姑熟辞桓温。因问温曰:"公致酒可饮几升?食肉多少?"温曰:"年大来,饮三升便醉,白肉不过十脔。卿复云何?"曰:"素不能饮,正可二升。肉亦不足言。"后伺温闲,曰:"外有微礼,方守远郡,欲与公一醉,以展下情。"温欣然纳之。时王坦之、刁协在座,及受礼,惟有酒一斗,鹿肉一拌,座客警愕,纳徐曰:"明公近云饮酒三升,纳正可二升,今有一斗,以备酌余沥。"温及宾客并叹其真率。温更敕中厨没精馔,酣宴极欢而罢。

又曰:何充,字次道。能饮酒,雅为刘恢所贵。恢每云:"见次道饮,令人欲倾家酿。"言其能温克也。

又曰:陶侃每饮酒有常限。欢有余而限已竭。殷浩更劝少进,侃凄然曰:"年少时,尝诫之。"乃已。

《宋书》曰:王弘为江州刺史,欲识陶潜,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遗酒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及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车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逢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又曰:顾宪之为建康令,清俭强力,为政甚得人和。故都下饮酒者,醇旨辄号为"顾建康",谓其清且美焉。

又曰:孔顗为江夏内史,性便酒。每醉,辄弥日不醒。居常贫罄,无有丰约,未尝关怀。为府长史,典签咨事,不呼前不敢前,不令去不敢去。虽醉日居多,而晓明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拥。众咸云:"孔公一月二十九日醉,胜世人二十九日醒也。"

又曰:颜延之好骑马遨游。里巷遇旧知,辄据鞍索酒。得必倾尽,欣然自得。

又曰:沈文季出为吴兴太守。文季饮酒至五斗,妻王氏饮亦至三斗。常对食竟日,而视事不废。

又曰:袁粲为丹阳尹,尝步屟白扬郊野间,道遇一士大夫,便呼与饮,酣。明日,此人谓被知顾,到门求进。粲曰:"昨饮酒无偶,聊相要耳!"竟不与相见。

又曰:肖思话尝从文帝登钟山北岭,中道有盘石清泉,上使于石上弹琴,因赐以银钟酒,谓曰:"相赏有松石间意!"

又:《彭城王义康传》曰:会稽长公主,于兄弟为长,文帝所亲敬。上尝就主宴集甚欢。主起再拜顿首,悲不自胜。上不晓其意,起自扶之。主曰:"车子岁暮必不见客,特乞其命。"因恸哭。上亦流涕,指蒋山曰:"必无此虑,若违今誓,便是负初宁陵!"即封所余酒,赐义康,曰:"会稽姊饮,忆弟,所余今封送。"车子,义康小字也。

《齐书》曰:高帝幸东宫,召诸王宴饮,因游玄圃园。长沙王晃捉华盖,临川王暎执雉尾扇,闻喜公子良持酒枪,南郡王行酒,武帝与豫章王嶷及王敬则自捧肴馔。高帝大饮,赐武帝已下酒,并大醉,尽欢,日暮乃去。

又曰:谢朏为吴兴太守,与弟氵籥于征虏渚送别。朏指氵籥口曰:"此中惟宜饮酒!"氵籥建武之朝专以长酣为事。与刘瑱、沈昭略交饮,各至数斗。朏既至郡,致氵籥数斛酒,遗上曰:"力饮此物,勿豫人事。"氵籥尝与刘悛饮,推辞久之。悛曰:"谢庄儿不可云不能饮!"氵籥曰:"苟得其人,自可沉湎千日!"悛甚惭无言。

又曰:王琨俭于财用,酒不过两爵,辄云:"取酒难遇之。"

《梁书》曰:初,梁武帝总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饮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萧介染翰便成,文无加点。帝两美之,曰:"臧盾之饮,萧介之文,即席之美也!"

又曰:阴铿尝与宾友饮宴,见行觞者,因回酒炙以授之。众坐皆笑,铿曰:"吾侪终日酣饮,而执爵者不知其味,非人情也。"及侯景之乱,铿尝为贼擒,或救之获免。铿问之,乃前所行觞者。

又曰:张缵为湘州刺史。初,吴兴吴规颇有才学,邵陵王纶引为宾客,深相礼遇。及纶作牧郢藩,规随从江夏。遇缵出之湘镇,路经郢服,纶饯之南浦。缵见规在坐,意不能平,忽举杯曰:"吴规饮此酒,庆汝得陪今宴!"规寻起,还。其子翁孺见父不悦,问而知之。翁孺因气结,尔夜便卒。规恨缵,悲恸而愤哭兼至,信次之间又殒。规妻深痛夫、子,翌日又亡。时人为:"张缵一杯酒,杀吴氏三人。"

《南史》曰:南海有顿逊国,在海崎上,有酒树似安石榴。采其花汁停瓮中,数日而成酒。

《后魏书》曰:太宗引崔浩论事,语至中夜。太宗大悦,赐浩缥醪酒十斛,水精戎盐一两,曰:"朕味卿言若盐、酒,故与卿同其味也。"

又曰:高允被敕,论集往世酒之败德以为《酒训》,孝文览而悦之。

又曰:胡叟少孤,每言及父母则泪下,若孺子之号。春秋常祭之前,则先求旨酒。时敦煌汜潜家善酿酒,每节送一壶与叟。论者以潜为君子。

又曰:李元忠拜南赵郡太守,好酒无政绩。及庄帝崩,弃官,潜图义举。会齐神武东出,元忠便乘露车,载浊酒以奉迎。神武闻其酒客,未即见之。元忠下车,独坐酌酒擘脯食之,谓门者曰:"本言公招延豪杰,今闻国士到门,不能吐哺辍洗,其人可知!还吾刺,勿复通也。"门者以告,神武遽见之。

又曰:齐神武自太原来朝,见朱游道,曰:"此人是游道邪?常闻其名,今日始识其面!"迁游道别驾。后日,神武之司州,飨朝士,举觞属游道曰:"饮高欢手中酒者,大丈夫!卿之为人,合饮此酒。"

又曰:魏帝宴华林园,谓神武曰:"自顷所在百司,多有贪暴,朝廷中有能公平直言、弹劾不避亲戚者,王可劝酒。"神武降阶跪言:"惟御史中尉崔暹一人,谨奉明旨,敢以酒劝。并臣所射赐物千段,乞以回赐。"帝又褒美之。

又曰:刘藻,字彦先。父宗之,庐江太守。涉猎群籍,美谈笑,善与人交,饮酒至一石不乱。藻为平东别将,辞于洛水之南,孝文曰:"与卿石头相见。"藻对曰:"臣虽才非古人,度亦不留贼虏!而陛下辄当酾曲阿之酒,以待百姓。"帝大笑曰:"今未至曲阿,且以河东数石赐卿。"

又《裴粲传》曰:元颢入洛,以粲为西兖州刺史。寻为濮阳太守崔巨伦所逐,弃州入嵩高山。节闵帝初,复为中书令。后正月晦,帝出临洛滨。粲起御前,再拜上寿酒。帝曰:"昔北海入朝,暂窃神器,尔日卿诫之以酒;今欲我饮,何异于往情?"粲曰:"北海志在沈湎,故谏其所失;陛下齐圣温克,臣敢献微诚。"帝曰:"甚愧来誉!"仍为命酌。

又曰:齐郡王简性好酒,不能理公私之事。妻常氏,燕郡公喜女也。文明太后以赐简,干综家事,颇节简酒。乃至盗窃求乞婢侍,卒不能禁。

又曰:阮孚性机辩,好酒,貌短而秃。周文帝偏所眷雇,常于室内置酒十瓶,余一斛,上皆加帽,欲戏孚。孚适入室,见即警喜曰:"吾兄弟辈甚无礼,何为窃入王家,匡坐相对?宜早还宅也!"因持酒归,周文抚手大笑。

《北齐书》曰:段韶尤啬于财,虽亲戚故旧,略无施与。其子孙尚公主,并省丞郎,在家佐事十余日,事毕辞还,人惟赐一杯酒。

又曰:高季式豪率好酒,又恃举家勋功,不拘俭节。与光州刺史李元忠生平游款。在济州夜饮,忆元忠,开城门,令左右乘驿马,持一壶酒往光州劝元忠。朝廷知而容之。

又曰:刘河南王孝瑜,武成礼遇特隆。帝在晋阳,手敕之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邺酌两碗。"其亲爱如此也。

又曰:齐皇甫亮性质朴纯厚,终无片言矫饰。属有敕下司各列勤堕,亮三日不上省。文宣王亲诘其故,亮曰:"一日雨,一日醉,一日病酒。"文宣以其实,优容之。

又曰:周文帝闻韦敻养高不仕,辟之不能屈。明帝即位,礼敬逾重。乃为诗愿时朝谒。帝大悦,敕有司给河东酒一斗,号之曰:"逍遥公"。

《唐书》曰:定州总管李玄通性刚烈,无所屈挠。初,城陷,为刘黑闼所囚。其故吏有以酒食馈之者,玄通谓之曰:"诸君哀吾困辱,故以酒食来相宽慰耳。吾要当为诸君一醉,可乎?"遂与乐饮,因请剑起舞。舞毕,以剑溃腹而死。

又曰: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代或有贡献。及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上自损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春酷列,味兼醍盎。既颁赐群臣,京师识其味。

又曰:麟德元年九月,壁州刺史邓弘庆制酒令"平索者精"四序。

又曰:张镇州拜舒州都督。舒州,即其本邑。镇州乃多市酒肴,就望江旧宅,尽召故人亲戚,与之酣宴,散发箕踞,敦畴昔之欢十日,赠以钱帛。既而垂泣,谓亲宾曰:"比者张镇州与故人为欢,今日以后,舒州都督治百姓耳。君民礼隔,不得交游。"因与之诀。自是,亲戚有犯法,一无所纵,州境因兹肃然。

又曰:李景伯景龙中为谏议大夫。中宗尝与宰臣贵戚内宴,酒酣,递唱《回波乐》,甚喧杂失礼。次至景伯,歌曰:"《回波》尔时酒卮,微臣职在箴规,礼饮只合三爵,君臣杂混非宜!"席为之散,时人称之。

又曰:李适之雅好宾友,饮酒一斗不乱。夜则宴赏,昼决公务,廷无留事。

《管子》曰:桓公饮管仲酒,仲弃其半。公问其故,对曰:"臣闻酒入舌出,舌出言失,言失身弃。臣弃身不知弃酒。"桓公笑焉。

《晏子》曰:景公饮酒,移于晏子之家。晏子立于门,曰:"国德无有故乎?君今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晏子曰:"臣不敢与焉。"公乃移于司马穰苴之家,穰苴答如晏子。公复移于梁丘据,据左执琴,右拥竽,行歌而至。公曰:"乐哉!无彼二子,何以持国?无此一臣,何以乐身?"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古剑奇谭中香菱用的扇子叫什么名字

五火七禽扇。

五火是指空中火、石中火、木中火、三昧真火、人间火,五种火;七禽是指凤凰、青鸾、大鹏、箜雀、白鹤、鸿鹄、枭鸟,七种灵鸟。这五火七禽扇乃是由凤凰翅、青鸾翅、大鹏翅、箜雀翅、白鹤翅、鸿鹄翅、枭鸟翅炼制而成,扇中藏有空中火、石中火、木中火、三昧真火、人间火,五种火。羽扇之上有符印、有秘诀,若将它修炼至元神当中,妙用无穷!”,扇动起来,神焰焚动,火势滔天,可翻手将人化为飞灰。

扇子在古代为何会成为身份的象征,不同身份的人有何不同?

在中国的历史上,扇子在皇族的生活中一直有着很重的分量,不但扇子的类型繁多,连功能都很丰富。史书记载,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妹妹送来的贺礼共有35件,其中,就有六种不同的扇子,分别是:云母扇、孔雀扇、翠羽扇、九华扇、五明扇、回风扇。

可见,扇子在当年是很有“身份”的礼物。

其实,扇子这么有地位,在于它象征了“皇权”。

根据晋张敞《东宫旧事》记载:“(晋)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纳妃同心扇二十,单竹扇二十。”可见,晋太子被册封和娶妃时,用了42把不同的扇子。除此,在很多的史书中,对扇子的华美都有着具体的描述。

扇子是皇家仪式上的必用之物,更代表了皇家尊严,比如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汉制,天子玉几,夏设羽扇……所以彰圣德养君心也。”而扇子既然和皇族有了关联,那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社会的议论。

据《晋书》记载,皇家对扇子的擅自修改,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原来,扇子和君王的德行是密切捆绑的,改了扇子的扇羽,就好像君王也失去了品德一般。

其实,有一种扇子是专门在仪式上使用的,可以说是“礼仪之扇”,它就是“雉尾扇”。

在当时,扇柄如同权力的象征,这应该是心理上的一种暗示吧!毕竟,扇柄和权柄都有让人掌控的欲望。以当时的观点看,如果,扇子的柄长、面弱,那可是大凶的兆头,会有人擅权犯上。

当然,这不过是古代统治者将权力物化的表现,时时刻刻提醒他的子民们,谁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而已。所以,即使是一把普通的羽扇,都有严格的制作工艺流程,而民间对扇子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当朝在位者的尊重。

雉尾扇最早出现于殷商,用于皇家的一些礼仪庆典上。

后来,到了魏晋时期,一些诸侯王也开始越权使用。因为,大家对权力都有天生的征服欲望,既然皇位得不到,那用用扇子过下瘾总该可以吧。

那个时候,统治者对于诸侯王们使用扇子已经无暇过问了,便使其渐渐常态化,不再是皇家专用。当然,也有皇帝很是忌讳,宋孝武帝非常不喜江夏王刘义恭,所以,在提出改革诸侯制度的时候,禁止王侯的障扇不允许使用雉尾扇改用红色的朱团扇。

到了隋朝和唐朝初年,仪仗扇和前朝没太大的差别,不过使用等级比原来要宽松了很多,王爷和一些大臣都可以使用。不过,仪仗扇在唐代的统治者眼中,不再是遮阳避日、纳凉去暑的玩物,而是权力、地位的象征。

也因此,唐代“索扇”制度的创始,旨在烘托皇家气派,加强皇帝集权,意喻:皇权神授、至高无上。

在皇帝的日常生活中,“仪仗扇”的使用非常频繁,举凡巡游、狩猎、朝参、宴会、谒陵等大型活动,都有“仪仗扇”与之相伴。

为此,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萧嵩,就订立了在正殿上放置扇子的制度。在皇帝升殿受朝时,御座之前用六柄掌扇相合遮住,待皇帝登前坐定后,再开扇受拜,左右各留扇三柄立侍。退朝时,也要先合扇座前,等皇帝离座后,再撤扇。

以后各个朝代相沿成制,这就形成了“索扇制度”,保证了皇帝容颜和体态的神秘感,维护了皇帝的威严。且这样一种礼仪制度,也在无形中增强了皇权的神圣感。

盛唐时期,伞和雉尾扇结合的仪仗,成了皇帝出行的仪式制度。而雉尾扇依然是皇帝和亲王使用,其他官员则用团扇。执扇的人也都是精挑细选,从《历代帝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都是由男性执掌,且身材高挑,相貌俊美。

如果,出自唐朝的画作,也有女性执扇的画面,比如:《步辇图》中唐太宗左右各是柔弱宫女持扇侍立,这可是非常值得怀疑的一件事。除此之外,唐朝对仪仗用扇的具体规范,也为后来的统治阶层确立了规范,并通过这一个制度凸显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后来,宋朝进一步发展了“索扇制度”,添加了乐章。同时,在扇面上也是大做文章,由于,恢复了雉尾之名,扇面突出了雉尾的形状。到了南宋期间,由于形势所迫,赵氏皇族的仪仗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实行一切从简的原则,只有原来的1/3。

所以,从这些皇族仪式的规模上,也是可以看出国力盛衰的。

到了元、明、清时代,皇族仪式的功能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都是要通过大造声势来突出自己的威严。当然,不同的等级所用的仪卫是有明确规定的,所以,通过这些皇族的礼仪制度,也约束了他们的行为,时刻提醒他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

关于雉尾扇和雉尾扇是用什么做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折字组词-困字组词
  • 晨的拼音-晁的拼音
  • 春不老萝卜,春不老萝卜好吃吗
  • 予怎么读 矜怎么读拼音
  • 蜀中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典故
  • 靓怎么读,靓怎么读什么意思
  • 路轨大牌是什么 路轨什么意思
  • 广博的近义词-广博的近义词有哪些
  • 万箭穿心,万箭穿心结局是啥意思
  • 把水澄清拼音-把水澄清的读音
  •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29797.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