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处,以及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翻译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是谁说的?
- 2、“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福祸避趋之”是什么意思
- 3、根据《左传》的记载,"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自于以下哪一位政治家之口
- 4、根据左传的记载,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自哪一位政治家之口
- 5、根据《左传》的记载,"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自于以下哪一位政治家之口
- 6、苟利社稷生死死生以之的意思(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处)
- 7、根据《左传》的记载,"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自于以下哪一位政治家之口
- 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并说说 理解
- 9、根据《左传》的记载,"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自于以下哪一位政治家之口
- 10、根据《左传》的记载,"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自于以下哪一位政治家之口
本文目录一览:
1、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是谁说的?

林则徐,写这个注,是对妻子与家人说的,说他这次充军,希望妻子和家人不要哭;他这次出戍,即使断送老头皮也无所谓,因为他早已生死置之度外了。这首诗的该联极为传诵,它具有激励读者为国牺牲的爱国精神。
2、“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福祸避趋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清朝林则徐的《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是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时告别家中人时口头吟诵的.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有利于国家,即使死也豁得出去,难道还会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去追求
《左传·昭公四年》中有“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句子.
生死以:死去也心甘情愿.“生死”在这里偏指死.
3、根据《左传》的记载,"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自于以下哪一位政治家之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编辑
【释义】: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出处】: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
【作者】: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
4、根据左传的记载,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自哪一位政治家之口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出自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之口。
5、根据《左传》的记载,"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自于以下哪一位政治家之口
子产
《左传·昭公四年》“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姬侨(?—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期郑国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姬姓,氏公孙,名侨,字子产,号成子。出身于郑国贵族,郑简公十二年(前554)为卿,二十三年执政,相郑简公、郑定公20余年,卒于郑定公八年。
6、苟利社稷生死死生以之的意思(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处)
1、苟利社稷生死死生以之意思。
2、“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3、苟利社稷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苟利社稷的意思。
1.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2.译文:如果能对国家有利,个人或生或死都由他去。
3.指为了国家利益,就不能顾及个人安危。
4.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语出《左传昭公四年》。
5.郑子产作丘赋,引发民众不满,浑罕将之告知子产。
6.子产回答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7.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
8.民不可逞,度不可改。
9.《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
10.吾不迁矣。
11.”后见于《晋书列传第三十七》温峤:“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12.”又见明代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辩》。
13.意谓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就把自己的身心全部献上。
14.苟:如果。
15.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
16.以:付和。
7、根据《左传》的记载,"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自于以下哪一位政治家之口
春秋时郑国子产受到诽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姬侨(?-前522),字子产,又字子美,郑国贵族,郑国国都(今河南郑州新郑)人,与孔子同时期。他是郑穆公的孙子,公子之孙,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郑子产。又因以父为氏,故又称国侨。他自郑简公时(前554)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子产没有著述传世,他的言行事迹,主要载于《左传》、《史记》等书籍。
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并说说 理解
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理解: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出自: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扩展资料
赏析: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
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9、根据《左传》的记载,"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自于以下哪一位政治家之口
子产: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出自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之口。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他在执政期间,贯彻以宽为主、宽猛相济的治国方针,深得民心,他死时,郑国人民悲痛至极,都说:“子产离开了我们,叫我们去依靠谁呢”孔子也流着眼泪说:“子产是古之遗爱也。”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他对郑国的子产、鲁国的宓子贱、魏国的西门豹给予了高度赞扬,说他们都是古代的贤大夫。
10、根据《左传》的记载,"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自于以下哪一位政治家之口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出自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之口。
关于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处和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翻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317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