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庆云诚科技 > 古诗词 >

销铄胻酸 销铄胻酸拼音

导读1、大白简介目录1 拼音 2 太白穴的别名·大白 2.1 太白的别名 2.2 出处 2.3 特异性 2.4 穴名解 2.5 所属部位 2.6 太白穴的定位 2.7 取法 2.8 穴位解剖 2.8.1 层次解剖 2.8.2 穴区神经、血管 2.9 太白...

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销铄胻酸,以及销铄胻酸拼音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大白简介

大白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太白穴的别名·大白 2.1 太白的别名 2.2 出处 2.3 特异性 2.4 穴名解 2.5 所属部位 2.6 太白穴的定位 2.7 取法 2.8 穴位解剖 2.8.1 层次解剖 2.8.2 穴区神经、血管 2.9 太白穴的功效与作用 2.10 主治病症 2.11 刺灸法 2.11.1 刺法 2.11.2 灸法 2.12 配伍 2.13 文献摘要 2.14 研究进展 2.14.1 小儿腹泻 2.14.2 对血糖的影响 2.14.3 治疗脾虚腹泻 2.14.4 矫正胎位 3 中药槟榔的处方名·大白 3.1 槟榔的别名 3.2 槟榔的处方用名 3.3 槟榔的来源 3.4 槟榔的原植物形态 3.5 槟榔的产地 3.6 槟榔的采收与初加工 3.7 槟榔的生药性状 3.8 槟榔的炮制 3.8.1 槟榔的炮制方法 3.8.1.1 槟榔 3.8.1.2 炒槟榔 3.8.1.3 焦槟榔 3.8.2 成品性状 3.8.3 炮制作用 3.8.4 炮制研究 3.8.5 贮存方法 3.9 槟榔的化学成分 3.10 槟榔的性味归经 3.11 槟榔的功效与主治 3.12 槟榔的药典标准 3.12.1 品名 3.12.2 来源 3.12.3 性状 3.12.4 鉴别 3.12.5 检查 3.12.5.1 水分 3.12.6 含量测定 3.12.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3.12.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12.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12.6.4 测定法 3.12.7 饮片 3.12.7.1 炮制 3.12.7.1.1 槟榔 3.12.7.1.2 炒槟榔 3.12.7.2 性味与归经 3.12.7.3 功能与主治 3.12.7.4 用法与用量 3.12.7.5 贮藏 3.12.8 出处 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大白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大白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大白

1 拼音

dà bái

2 太白穴的别名·大白

大白为经穴别名,即太白[1]。

穴位 太白 汉语拼音 Taibai 罗马拼音 Taipai 美国英译名 Too White 各

号 中国 SP3 日本 3 法

国 莫兰特氏 RP3 富耶氏 RP3 德国 MP3 英国 Sp3 美国 Sp3

太白为经穴名(Tàibái SP3)[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2]。别名大白。太白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2]。太即甚大,白即白色,穴在大趾白肉际上,此处之白际更为宽阔,故名太白[2]。主治胃痛,胃炎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胃痉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饥不欲食,食而不化,消化不良,肠炎,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神经性呕吐,肠疝痛,肠出血,呃逆,痔漏,纳呆,胸胁胀痛,痿证,痔疮,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2.1 太白的别名

大白[1]。

2.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输。

2.3 特异性

太白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足太阴脾经的原穴。

2.4 穴名解

太即甚大,白即白色,穴在大趾白肉际上,此处之白际更为宽阔,故名太白[2]。

太,同大,广大,高大之意。为脾经之原穴,属土。太白,山名,即终南山。《淮南子·坠形》:“西方金也,其神名太白。”土生金,金气至此已明显如星矣,可与隐白互参。穴在高大突起的第一跖骨小头之后缘,且此处皮色亦较白,骨高肉白,故象形比拟而以太白山名之。[1]

2.5 所属部位

足[3]

2.6 太白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太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4][5]。

太白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6]。

太白在跖区,第一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2]。

太白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太白穴的位置

太白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太白穴的位置(肌肉)

太白穴的位置(骨骼)

2.7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太白在跖区,第一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2]。

正坐垂足位或仰卧位,足大趾内侧缘,当第1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取穴[7]。

2.8 穴位解剖

太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纤维鞘、(踇)展肌腱、(踇)短屈肌。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分布著隐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分支。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进入趾跖侧筋膜及其形成的趾纤维鞘的十字部,再进(踇)展肌(腱)和(踇)短屈肌(腱),该二肌为足底内侧神经支配。

2.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踇展肌→踇短屈肌[2]。

皮肤→皮下组织→鼹短展肌[5]。

2.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内侧皮神经、足底内侧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趾足底总神经和跖足底动脉分布[5]。

布有隐神经与腓浅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6]。

2.9 太白穴的功效与作用

太白有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的作用。

太白有扶脾土、和中焦、调气机、助运化等作用[2]。

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原穴,配五行属土,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胃病的治疗,诸如胃痛、腹胀、便秘、呕吐等症;“输主体重节痛”,又可治疗关节痛、脚气病等[7]。

古星象家认为太白有戡定内乱、匡扶正统之能。太白有通经活络、调脾利胃之功。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等证。凡暴病初起,元气尚足,可以猛治,用本穴有效。若久病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他如病后之难于复元者,有如乱后佘劫,治取本穴,须兼取安抚之穴乃效。[1]

2.10 主治病症

太白穴主治胃痛,胃炎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胃痉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饥不欲食,食而不化,消化不良,肠炎,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神经性呕吐,肠疝痛,肠出血,呃逆,痔漏,纳呆,胸胁胀痛,痿证,痔疮,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太白穴主治胃痛、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5]。

太白主治脾胃和本经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腹胀腹痛、饥不欲食、食而不化、肠鸣泄泻、便秘、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等[2]。

现代又多用太白治疗急慢性肠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疝痛、肠出血等[2]。

太白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6]。

太白穴主治胃痛,腹胀,腹痛,纳呆,呕吐,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胸胁胀痛,体重节痛,脚气,痔漏,痿证[7]。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腹胀,便秘,肠炎,痔疮;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

2.11 刺灸法

2.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2][7],局部有酸胀感[7]。

直刺0.5~0.8寸[6]。

直刺0.8~1寸[5]。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2.11.2 灸法

可灸[2][5]。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6]。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12 配伍

太白配公孙、大肠俞,治肠鸣、腹泻[7]。

太白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

太白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治腹胀[7]。

太白配内关、足三里、大椎、天枢、合谷,治发热身重、腹痛胀满、呕吐、泄泻[7]。

2.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热病,满闷不得卧,太白主之;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酸,不相知,太白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膝股肿,酸转筋。

《备急千金要方》:主腹胀,食不化,喜呕,泄有脓血。主热病先头重,颜痛,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主霍乱,逆气。

《针灸大成》: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医宗金鉴》: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泄,善饥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2.14 研究进展

2.14.1 小儿腹泻

太白配丰隆,每穴艾灸10分钟,经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

2.14.2 对血糖的影响

针刺太白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因针刺手法不同而有不同效应,如以烧山火手法则可见血糖上升,以透天凉手法则可见血糖下降。[7]

2.14.3 治疗脾虚腹泻

据报道,取太白、足三里,针刺得气,留针30~40 min,每隔10 min行针一次(补法),儿童不留针。另据报道,太白配丰隆各艾灸10 min治疗小儿腹泻,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7]

2.14.4 矫正胎位

对胎位异常者,艾灸太白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较好的转胎效果[7]。

3 中药槟榔的处方名·大白

大白为中药槟榔的处方名之一[8]。

槟榔

中药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8]。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疤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炒槟榔表面呈浅黄色[8]。焦槟榔表面焦黄色[8]。

槟榔味苦、辛,性温[8]。归胃、大肠经[8]。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功效。用于绛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槟榔生品力峻,常用于治绛虫、姜片虫、蛔虫及水肿、脚气、疟疾[8]。炒槟榔与焦槟榔功用相似,长于消食导滞[8]。用于食积不消,痢疾里急后重[8]。但炒槟榔较槟榔作用稍强,而克伐正气的作用也略强于焦槟榔,一般身体素质稍强者可选用炒槟榔,身体素质较差者应选用焦槟榔[8]。

3.1 槟榔的别名

榔玉、宾门、橄榄子、青仔、国马。

3.2 槟榔的处方用名

槟榔、大白、焦槟榔、槟榔炭[8]。

3.3 槟榔的来源

中药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8]。

3.4 槟榔的原植物形态

槟榔为常绿乔木,高达17m或更高,干直立,不分枝。叶长1.3~2m,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0~70cm,先端呈不规则分裂;柄呈三棱形,具长叶鞘。花单性同株;肉穗花序生于叶束下,多分枝,成圆锥形,基部有黄绿色佛焰苞;雄花小而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较大而少,着生于总轴或分枝基部,子房上位,1室。坚果卵菜,红色,有宿存花萼及花瓣。花期3~8月,果期11月~次年5月。

常栽培在阳光较充足的林间或林边。

3.5 槟榔的产地

槟榔主产于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有栽培。

3.6 槟榔的采收与初加工

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3.7 槟榔的生药性状

槟榔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疤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8 槟榔的炮制

南北朝刘宋时期有“凡使,先以刀刮去底,细切”(《雷公炮炙论》)[8]。

唐代有“捣末服”及煮熟蒸干后用(《新修本草》)[8]。

宋代炮制方法较多[8]。有炒(《太平圣惠方》)、炮(《博济方》)、烧灰存性(《旅舍备要方》)、面裹煨、吴茱萸炒(《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火煅(《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多种炮制方法[8]。

明代基本沿用宋代的炮制方法,并增加了麸炒法(《普济方》)[8]。

清代有醋制(《本草述》)、童便洗晒(《幼幼集成》)、酒浸(《叶天士秘方大全》)等法[8]。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炒焦等[8]。

3.8.1 槟榔的炮制方法 3.8.1.1 槟榔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浸泡3~5天,捞出,置容器内,经常淋水,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8]。

3.8.1.2 炒槟榔

取槟榔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8]。

3.8.1.3 焦槟榔

取槟榔片,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8]。

3.8.2 成品性状

槟榔为类圆形薄片[8]。表面呈棕、白色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8]。周边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8]。质坚脆易碎[8]。气微,味涩微苦[8]。

炒槟榔表面呈浅黄色[8]。

焦槟榔表面焦黄色[8]。

3.8.3 炮制作用

槟榔生品力峻,常用于治绛虫、姜片虫、蛔虫及水肿、脚气、疟疾[8]。如治积腹痛,大便秘结的万应丸(《医学正传》);治水肿实证的疏凿饮子(《严氏济生方》);治脚气肿痛的鸡鸣散(《证治准绳》);治疟疾的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8]。

炒后可缓和药性,以免克伐太过而耗伤正气,并能减少服后恶心、腹泻、腹痛的副作用[8]。炒槟榔与焦槟榔功用相似,长于消食导滞[8]。用于食积不消,痢疾里急后重[8]。但炒槟榔较槟榔作用稍强,而克伐正气的作用也略强于焦槟榔,一般身体素质稍强者可选用炒槟榔,身体素质较差者应选用焦槟榔[8]。如治饮食停滞、腹中胀痛的开胸顺气丸(《中成药制剂手册》)[8]。

3.8.4 炮制研究

槟榔含生物堿、鞣质、脂肪油及槟榔红色素、氨基酸等[8]。生物堿主要为槟榔堿,其余有槟榔次堿、去甲基槟榔次堿、去甲基槟榔堿、槟榔副堿、高槟榔堿等[8]。

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各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多以槟榔堿及醚溶性生物堿为指标[8]。槟榔经浸泡后切片,醚溶性生物堿损失很大;在水浸泡过程中,其生物堿含量,换水比不换水的方法损失大[8]。加热对槟榔的成分也有影响,采用薄层扫描法对槟榔的生品、炒黄品、炒焦品、炒炭品中槟榔堿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是随着受热时间的增加,槟榔堿的含量逐渐降低[8]。槟榔饮片的干燥方法对生物堿含量也有影响[8]。切片后曝干其生物堿损失比阴干大得多,晒干也比阴干的含量低,烘干则与阴干含量接近[8]。

2.工艺研究

(1)槟榔质地坚硬,传统方法加工饮片,浸泡时间长(夏季7天,冬季40天),有效成分流失,甚至腐烂,影响饮片质量[8]。采用减压冷浸软化方法,结果表明,该法能提高软化效率,缩短浸泡时间,保证饮片质量[8]。

(2)比较槟榔传统浸润法、减压冷浸法、粉碎颗粒法、减压蒸汽焖润法[8]。结果表明,减压蒸汽焖润法,槟榔堿损失少,软化时间短[8]。

(3)比较冷浸法、热浸法、蒸制法、轧碎法制备的槟榔饮片,结果表明:蒸制法和轧碎法薄层层析比冷浸法和热浸法多一个斑点;通过水溶性浸出物及醚溶性生物堿测定,证明蒸法切片较理想,煎出效果亦佳,且饮片平整光滑,外观美观,容易干燥[8]。

(4)正交设计法筛选最佳软化切制工艺,最佳工艺为先减压后加水,25℃~26℃水浸泡,切0.5mm以下极薄片,阴干[8]。

(5)对槟榔不同工艺炮制品(清炒、炒焦、微波炮制)中醚溶性生物堿、鞣质、脂肪类成分进行了测定,对小鼠急性毒性进行了比较[8]。结果微波炮制的槟榔与炒品、焦品相比,槟榔堿的损失最少,其他各类成分含量最高,炮制过程中药材无损失,收得率最高[8]。同时与生品比较,各炮制品毒性都有所降低,各炮制品之间无明显差异[8]。微波法炮制槟榔是通过药材本身水分子间的振动产生热能而达到炮制目的,该法炮制时应用的温度低,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无污染,药材损失少,药材炮制程度均匀一致,饮片完整美观,有效地解决了加热温度高引起槟榔堿大量损失的问题[8]。

3.8.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8]。

3.9 槟榔的化学成分

含槟榔堿(arecoline)、槟榔次堿(arecaine)、去甲槟榔堿(guvacoline)、去甲槟榔次堿(guvacine)、异去甲槟榔次堿(isoguvacine)等,并含鞣革、脂肪油。

3.10 槟榔的性味归经

槟榔味苦、辛,性温[8]。归胃、大肠经[8]。

3.11 槟榔的功效与主治

槟榔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功效。用于绛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槟榔生品力峻,常用于治绛虫、姜片虫、蛔虫及水肿、脚气、疟疾[8]。如治积腹痛,大便秘结的万应丸(《医学正传》);治水肿实证的疏凿饮子(《严氏济生方》);治脚气肿痛的鸡鸣散(《证治准绳》);治疟疾的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8]。

炒槟榔与焦槟榔功用相似,长于消食导滞[8]。用于食积不消,痢疾里急后重[8]。但炒槟榔较槟榔作用稍强,而克伐正气的作用也略强于焦槟榔,一般身体素质稍强者可选用炒槟榔,身体素质较差者应选用焦槟榔[8]。如治饮食停滞、腹中胀痛的开胸顺气丸(《中成药制剂手册》)[8]。

3.12 槟榔的药典标准

3.12.1 品名

槟榔

Binglang

ARECAE SEMEN

3.12.2 来源

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3.12.3 性状

本品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疤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

3.12.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种皮组织分内、外层,外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石细胞,内含红棕色物,石细胞形状、大小不一,常有细胞间隙;内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含棕红色物,并散有少数维管束。外胚乳较狭窄,种皮内层与外胚乳常插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内胚乳细胞白色,多角形,壁厚,纹孔大,含油滴及糊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再加碳酸盐缓冲液(取碳酸钠1.91g和碳酸氢钠0.56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5ml,放置30分钟,时时振摇,加热回流30分钟,分取乙醚液,挥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置具塞离心管中,静置1小时,离心,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槟榔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氢溴酸槟榔堿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浓氨试液(7.5:7.5:0.2)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碘蒸气中熏至斑点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12.5 检查 3.12.5.1 水分

不得过10.0%(附录Ⅸ H一法)。

3.12.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  D)测定。

3.12.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强阳离子交换键合硅胶为填充剂(SCX强阳离子交换树脂柱);以乙腈磷酸溶液(2→1000,浓氨试液调节PH值至3.8)(55: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5nm。理论板数按槟榔堿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3.12.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氢溴酸槟榔堿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槟榔堿重量氢溴酸槟榔堿重量/1.5214)。

3.12.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五号筛)约0.3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乙醚50ml,再加碳酸盐缓冲液(取碳酸钠1.91g和碳酸氢钠0.56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3ml,放置30分钟,时时振摇;加热回流30分钟,分取乙醚液,加入盛有磷酸溶液(5→1000)1ml的蒸发皿中;残渣加乙醚加热回流提取2次(30ml、20ml),每次15分钟,合并乙醚液置同一蒸发皿中,挥去乙醚,残渣加50%乙腈溶液溶解,转移至25ml量瓶中,加50%乙腈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3.12.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槟榔堿(C8H13NO2),不得少于0.20%。

3.12.7 饮片 3.12.7.1 炮制 3.12.7.1.1 槟榔

除去杂质,浸泡,润透,切薄片,阴干。

本品呈类圆形的薄片。切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

鉴别

(1)本品粉末红棕色至棕色。内胚乳细胞极多,多破碎,完整者呈不规则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56~112um,纹孔较多,甚大,类圆形或矩圆形,外胚乳细胞呈类方形、类多角形或作长条状,胞腔内大多数充满红棕色至深棕色物。种皮石细胞呈纺钟形,多角形或长条形,淡黄棕色。纹孔少数,裂缝状,有的胞腔内充满红棕色物。

鉴别

(2)同药材。

同药材。

3.12.7.1.2 炒槟榔

取槟榔片,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微黄色。

本品形如槟榔片,表面微黄色,可见大理石样花纹。

鉴别

(1)同槟榔片

鉴别

(2)同药材。

同药材。

3.12.7.2 性味与归经

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3.12.7.3 功能与主治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用于绛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

3.12.7.4 用法与用量

3~10g;驱绛虫、姜片虫30~60g。

3.12.7.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3.12.8 出处

2、关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金门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关梁穴的定位 10 关梁穴的取法 11 关梁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关梁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关梁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关梁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关梁

1 拼音

guān liáng

2 英文参考

Jīnmén BL63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关梁为经穴别名,即金门[1]。出《针灸甲乙经》。《针灸聚英》作梁关。

穴位 金门 汉语拼音 Jingmen 罗马拼音 Chinmen 美国英译名 Golden Gate 各

号 中国 BL63 日本 63 法

国 莫兰特氏 V63 富耶氏 德国 B63 英国 B63 美国 BI63

金门为经穴名(Jīnmén BL63)[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关梁(《针灸甲乙经》)、金阙(《杨敬斋针灸全书》)、梁关(《针灸聚英》)。属足太阳膀胱经[2]。金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郄穴,阳维脉所别属[2][3]。金是水所从出,门即门户,此穴为太阳之郄,为寒水所生之门,故名金门[2]。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痹痛,头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眩晕,腰膝痛,外踝痛,现代又多用金门穴治疗小儿抽搐,耳鸣耳聋,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炎,踝扭伤,足底痛,疝气等。

4 金门穴的别名

关梁(《针灸甲乙经》),金阙(《杨敬斋针灸全书》),梁关(《针灸聚英》)。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尸厥暴死,金门主之。

6 穴名解

金是水所从出,门即门户,此穴为太阳之郄,为寒水所生之门,故名金门[2]。

金,为五行肺金之一,有肃杀之气,又兵象也。门,人所出入之处。本穴与金生水有关。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清肃,膀胱之水气方可通调。金门者,肺金之气下通膀胱之门户,能助膀胱之气化也。对风木病有效,金可克木,所主多筋抽搐风木之病,意为熄风利水之门户也。此穴在申脉穴前下方,骰骨外侧凹陷中,为足太阳之郄穴,阳维脉所别属之门,太阳经至此,临于垂末,将与少阴之气交接,犹时届九秋,阳利之气受遏,金风肃起,遏化阴和之气也。一变而为萧瑟之阴,故曰“金门”。[4]

7 特异性

金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郄穴,阳维脉所别属[2][3]。

金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5]。

8 所属部位

足部[6]

9 关梁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金门穴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3]。

金门穴位于足背,外踝前缘直下,第五跖骨粗隆后方,骰骨下缘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之[2]。

金门穴位于足外踝前下方,当骰骨外侧凹陷处[7]。

金门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金门穴在足部的位置

金门穴在足部的位置

金门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金门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10 关梁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申脉前下方,当骰骨外侧凹陷处取穴。

金门穴位于足背,外踝前缘直下,第五跖骨粗隆后方,骰骨下缘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之[2]。

垂足着地或仰卧位,申脉穴前下方0.5寸,骰骨外侧凹陷中取穴[8]。

11 关梁穴穴位解剖

金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趾展肌、跟骨膜。皮肤坚厚致密,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有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形成。致密的结缔组织形成纤维束,连于皮肤与足底深筋膜。足底深筋膜外侧厚于内侧,覆盖于小趾展肌表面。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底筋膜的外侧,在腓骨长、短肌腱的下方,达跟骨和骰骨之间,刺入足底外侧的小趾展肌,该肌由足底外侧动脉伴行的足底外侧神经支配。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腱及小趾展肌[2]。

皮肤→皮下组织→小趾展肌[9]。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足底外侧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9]。

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并有足底外侧动、静脉通过[7]。

12 关梁穴的功效与作用

金门穴具有安神开窍,通经活络的功效。

金门穴有安神志、舒筋脉的作用[2]。

金门穴系足太阳膀胱经之郄穴,阳维脉之所生,有清热散风之功。主治癫狂,痫证,小儿惊风,腰痛,外踝痛,下肢痹痛。其所治症,为霍乱转筋、癫痫、尸厥、膝髓酸,兼取申脉可治头风、头痛,均取金之肃令之力也。所治与太白略同,太白亦金气也。[4]

13 关梁穴主治病证

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痹痛,头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眩晕,腰膝痛,外踝痛,现代又多用金门穴治疗小儿抽搐,耳鸣耳聋,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炎,踝扭伤,足底痛,疝气等。

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等[2]。

金门穴主治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痹痛[9]。

金门穴主治头痛,耳聋;腰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8]。

金门穴主治头痛,眩晕,癫痫,腰膝痛,外踝痛,下肢痹痛等[7]。

现代又多用金门穴治疗小儿抽搐、耳鸣耳聋、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2]。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小儿惊风,头痛;

2. 其它:膝关节炎, 踝扭伤,足底痛,疝气。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3~0.5寸[8][9][7][2],局部有酸胀感[8],可向足背放散[8]。

14.2 灸法

可灸[2][8][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15 关梁穴的配伍

金门配人中、中冲,有醒神镇惊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痫,惊风。

金门配大椎、申脉、水沟、百会,治癫痫[8]。

金门配合谷、太冲、百会,治急性头痛[8]。

金门配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治下肢痿痹[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尸厥暴死、霍乱转筋。

《针灸甲乙经》:小儿马痫,仆参及金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霍乱转筋,尸厥癫痫,暴疝,膝胻酸,身战不能久立,小儿张口摇头,身反折。

《外台秘要》:主尸厥暴死,霍乱转筋,癫疾不呕沫,马痫。

《席弘赋》: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

3、足少阳胆经的详解

足少阳胆经的位置: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窍阴穴,左右各44穴。

本经循行路线:足少阳胆经起于由外眼角起,上行至额角,下耳后、沿颈旁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后入缺盆。由耳后分出支脉1入耳中、走耳前,至外眼角后。由外眼角分出支脉2下行大迎穴,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行过颊车穴至颈部,会合于缺盆,由此下行胸中,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气街(腹股内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本经主干(直行脉)由缺盆下行腋下,沿胸侧过季胁,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腓侧下行腓骨头前,直下至腓骨下端,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入第4足趾外侧。由足背分出支脉3入足大趾趾缝间,沿第1跖骨与第2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本经所主病候:外经——偏头痛,颔痛,目痛,腋下肿,瘰疠,沿胸、胁、肋、髋、膝外侧、小腿外侧等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汗出振寒,疟疾。

内脏——胁下痛,口苦,嗳气,呕吐。 :头面疾患、神志疾患、妇科疾病。

瞳子髎(足少阳胆经穴)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口、眼歪斜。

听会(足少阳胆经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上关(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歪斜,面痛,齿痛,惊痫,瘈 。

颔厌(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偏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瘈 。

悬颅(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耳鸣。

悬厘(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曲鬓(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目外眦痛,耳鸣。

率谷(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偏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目痛。

天冲(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颈项强痛。

浮白(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疠,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头窍阴(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齿痛,瘿气。

完骨(足少阳胆经穴)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齿痛,瘿气。

本神(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阳白(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目外眦疼痛,眼睑 动,雀目,口、眼歪斜。

头临泣(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风,热病,癫痫,目痛。

目窗(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齿龋肿,小儿惊痫,项强。

正营(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目痛,项强。

承灵(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项强。

脑空(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痛。

风池(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蹻脉、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肩井(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疠,难产,诸虚百损。

渊腋(足少阳胆经穴)主治:胸满,胁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辄筋(足少阳胆经穴)主治:胸、胁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日月(足少阳胆经穴;募穴——胆)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吞酸,呕吐,呃逆,黄疸,胸、胁痛,胃脘痛。

京门(足少阳胆经穴;募穴——肾)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水肿,腰痛,胁痛。

带脉(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带脉交会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腹痛。

五枢(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带脉交会穴)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维道(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带脉交会穴)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居髎(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蹻脉交会穴)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环跳(足少阳胆经穴)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痛,膝、踝肿痛不能转侧,脚气。

风市(足少阳胆经穴)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搔痒,脚气。

中渎(足少阳胆经穴)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脚气。

膝阳关(足少阳胆经穴)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鹤膝风,脚气。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合穴;八会穴之筋会;胆之下合穴)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阳交(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阳维脉郄穴)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 ,膝、股痛,下肢痿痹,膝、胫痛,胸、胁痛。

外丘(足少阳胆经穴;郄穴)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脚气,胁肋痛,癫狂。

光明(足少阳胆经穴;络穴)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阳辅(足少阳胆经穴;经穴)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疠,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悬钟(足少阳胆经穴;八会穴之髓会)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胸、胁痛,腰、腿痛。

丘墟(足少阳胆经穴;原穴)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足临泣(足少阳胆经穴;俞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疠,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地五会(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胻痛,足跗肿痛。

侠溪(足少阳胆经穴;荥穴)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胻酸,足跗肿痛,疟疾。

足窍阴(足少阳胆经穴;井穴)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联系脏器:胆、肝、膈、耳、眼、咽喉。

4、马丹阳十二神针口诀

以下是我整理的马丹阳十二神针口诀: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并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1)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腹泻,腿肿膝胻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2)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痛,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3)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癞,针着即时瘳。

(4)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痛并面肿,疟疾热还寒,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5)委中曲腘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6)承山名鱼腹,腨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7)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蒙,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8)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9)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腰胯连腨痛,转侧重欷歔,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10)阳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11)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恼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瘖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12)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雍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

5、丘墟透照海的正确扎法

丘墟透照海的应用非常的广泛,这种针刺手法我先见于贺普仁教授的《针灸治痛》,石学敏院士在讲痹证的视频里也有讲解。丘墟照海也是临证常用之穴,我用此法常用于胸腹部病症、踝关节扭伤、肩痹、头痛头昏、臀股风等病症,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或单用丘墟,或丘墟透照海。

丘墟:足外踝下从前陷中骨缝中,去临泣三寸。又侠溪穴中量上外踝骨前五寸,足少阳所过为原。胆虚实皆拔之。《铜人》灸三壮。《素注》针五分,留七呼。主胸胁满痛不得息,久疟振寒,腋下肿,痿厥坐不能起,髀枢中痛,目生翳膜,腿胻酸,转筋,卒疝,小腹坚,寒热颈肿,腰胯痛,太息。《针灸大成》

丘墟穴主治摘录:《针灸甲乙经》卷七:目视不明,振寒,目翳,瞳子不见,腰两胁痛,脚酸转筋,丘墟主之。《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胸痛如刺,脚急肿痛,战掉不能久立,跗筋足挛。《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胸胁满痛不得息,久疟振寒,腋下肿。《玉龙歌》:脚背肿起丘墟穴,斜针出血即时轻。《玉龙赋》:商丘、解溪、丘墟,脚痛堪追。《灵光赋》:髀枢不动泻丘墟,复溜治肿如神医。《百症赋》:转筋兮,金门、丘墟来医。《胜玉歌》:踝跟骨痛灸昆仑,更有绝骨共丘墟。《千金翼方》:主胸痛如刺,脚急肿痛。《医宗金鉴》:丘墟主治胸胁痛,牵引腰腿髀枢中,小腹外肾脚腕痛,转筋足胫不能行。《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大抵脚腕痛,昆仑解愈,应在丘墟。《针灸大成》卷七:主胸胁满痛不得息,久疟振寒,腋下肿,痿厥坐不能起。髀枢中痛,目生翳膜,腿腑酸,转筋,卒疝,小腹坚,寒热胫肿,腰胯痛,太息。

照海:足内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阴蹻脉所生。《素注》针四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针三分,灸七壮。《明堂》灸三壮。主咽干,心悲不乐,四肢懈惰,久疟,卒疝,呕吐嗜卧,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小腹痛,妇女经逆,四肢淫泺,阴暴跳起或痒,漉清汁,小腹偏痛,淋,阴挺出,月水不调。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蹻,照海穴也。《针灸大成》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此为病者,令人阳缓而阴急,故曰: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属目内 ,合于太阳,女子以之为经,男子以之为络,两足跷脉,长八尺,而阴跷之 在交信,阴跷病者取此,照海(足内踝下) 交信(内踝上)阴跷脉病,取之二穴刺之。《针灸聚英》

丘墟透照海的应用很多,还有些主治功能需要我们去实践、检验。操作方法有难度,需要多次练习、总结,网上也有许多操作视频,可以参考学习。现在网络发达,我们能从多方面学习更深更广的知识,但是基本功很重要,如方剂、腧穴、手法等。

6、丘墟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丘墟穴的定位 9 丘墟穴的取法 10 丘墟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丘墟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丘墟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丘墟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7.1 提高痛阈 17.2 治疗偏头痛 17.3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17.4 治疗踝关节扭伤 17.5 治疗胸胁痛 17.6 治疗胆绞痛 17.7 对胆囊的影响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丘墟

1 拼音

qiū xū

2 英文参考

Qiūxū GB40 [中国针灸学词典]

qiūx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4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4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丘墟 汉语拼音 Qiuxu 罗马拼音 Chiuhsu 美国英译名 Great Cemetery 各

号 中国 GB40 日本 40 法

国 莫兰特氏 VB40 富耶氏 VB40 德国 G40 英国 G40 美国 GB40

丘墟为经穴名(Qiūxū GB40)[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1][2]。丘墟是足少阳胆经的原穴[1][2][3]。丘即土丘,墟指山下之地,此穴在外踝前下方,外踝突起如丘,故名丘墟[1]。丘墟穴主治头项、肝胆、腰腿等疾患:如偏头痛,目疾,齿痛,耳聋,咽肿,项强,腋肿,瘰疠,气喘,胸胁痛,腰膝痛,脚跗肿,足跟痛,寒热往来,浑身瘙痒,疟疾,疝气,颈项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脚气,现代又多用丘墟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胸膜炎,胆囊炎,腋窝淋巴结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肠疝痛,坐骨神经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胸胁满痛,颈项强,腋下肿,胆绞痛,腋下淋巴结炎等。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胆出于窍阴……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

5 穴名解

丘即土丘,墟指山下之地,此穴在外踝前下方,外踝突起如丘,故名丘墟[1]。

丘之大者为墟。虚,加土作墟。丘、墟古字通。因踝凸起如丘如墟,穴在高大如丘外踝基底方之空软处,踝前跗肉漫凸如墟,穴在二者之间,故名“丘墟”。[4]

6 特异性

丘墟是足少阳胆经的原穴[1][2][3]。

7 所属部位

足跗[5]

8 丘墟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丘墟穴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足少阳胆经的原穴[3]。

丘墟穴位于足外踝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伸足取之[1]。

丘墟穴位于足背外侧,外踝前下缘,当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处[2]。

一说“去临泣一寸”(《针灸甲乙经》) 。

丘墟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丘墟穴在足跗部的位置

丘墟穴在足跗部的位置(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丘墟穴在足跗部的位置

丘墟穴在足跗部的位置(肌肉)

丘墟穴在足跗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9 丘墟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侧卧位,在外踝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

丘墟穴位于足外踝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伸足取之[1]。

仰卧或垂足,在足外踝的前下缘,当趾长伸肌肌腱的外侧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脚掌用力背伸,足背可见明显趾长伸肌腱,其外侧、足外踝前下方凹陷处即是丘墟穴[7]。

10 丘墟穴穴位解剖

丘墟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足背筋膜、趾短伸肌。皮肤由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足背深筋膜较薄弱,两筋膜之间有丰富的足背静脉网,分别汇入小隐静脉。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深筋膜,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深进骰骨表面的趾短伸肌。外踝前动脉在踝关节附近发自胫前动脉,该血管向外在趾长伸肌腱的下方至外踝,与跗外侧动脉和腓动脉的穿支吻合。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短伸肌→距跟外侧韧带→跗骨窦[1]。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十字韧带(伸肌下支持带)→趾短伸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分支)和腓浅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外踝前动脉分布[8]。

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并有外踝前动脉分支通过[2]。

11 丘墟穴的功效与作用

丘墟穴具有健脾利湿,泄热退黄,舒筋活络的功效。

丘墟穴有清湿热、通经脉、利关节的作用[1]。

足少阳之脉“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故丘墟穴可主治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穴当外踝部,故主治外踝肿痛。[9]

丘墟穴是胆经的原穴,故可疗邪入少阳半表半里之疟疾[9]。

丘墟穴系胆经之原穴,有扶正祛邪、疏肝健脾之功[4]。

12 丘墟穴主治病证

丘墟穴主治头项、肝胆、腰腿等疾患:如偏头痛,目疾,齿痛,耳聋,咽肿,项强,腋肿,瘰疠,气喘,胸胁痛,腰膝痛,脚跗肿,足跟痛,寒热往来,浑身瘙痒,疟疾,疝气,颈项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脚气,现代又多用丘墟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胸膜炎,胆囊炎,腋窝淋巴结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肠疝痛,坐骨神经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胸胁满痛,颈项强,腋下肿,胆绞痛,腋下淋巴结炎等。

丘墟穴主治头项、肝胆、腰腿等疾患:如偏头痛、目疾、齿痛、耳聋、咽肿、项强、腋肿、瘰疠、气喘、胸胁痛、腰膝痛、脚跗肿、足跟痛、寒热往来、浑身瘙痒、疟疾、疝气等[1]。

丘墟穴主治颈项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疟疾[8]。

丘墟穴主治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脚气;疟疾[6]。

现代又多用丘墟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胸膜炎、胆囊炎、腋窝淋巴结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肠疝痛、坐骨神经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

丘墟穴主治胸胁满痛,颈项强,腋下肿,下肢痿痹,疟疾,脚气,足跟痛;以及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2]。

1.运动系统疾病: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腓肠肌痉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

3.其它:胆囊炎,胆绞痛,腋下淋巴结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5~0.8寸[6][8],局部有酸痛感[6]。

直刺0.5~1寸[2]。

13.2 灸法

可灸[8][6]。

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丘墟穴的配伍

丘墟配风池、太冲,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丘墟配昆仑、申脉,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外踝肿痛。

丘墟配阳陵泉、期门,有疏肝利胆的作用,主治胆囊炎。

丘墟配风池、睛明、太阳、太冲,治目赤肿痛[6]。

丘墟配昆仑、申脉、解溪、太溪、足临泣,治踝关节肿痛[6]。

丘墟配阳陵泉、外关、日月、期门、肝俞、胆俞,治胆囊炎、胆石症[6]。

15 特效 ***

用拇指指腹按压丘墟穴,每天早上按揉200次,对目赤肿痛、颈项痛、胸胁痛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目视不明,振寒,目翳,瞳子不见,腰两胁痛,脚酸转筋,丘墟主之。疟振寒,腋下肿,丘墟主之。寒热颈肿,丘墟主之。大疝腹坚,丘墟主之。胸满善太息,胸中膨膨然,丘墟主之。痿厥寒,足腕不收,躄坐不能起,髀枢脚痛,丘墟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脚急肿痛,战摔不能久立,跗筋脚挛。

《针灸大成》:主胸胁满痛不得息,久疟振寒,腋下肿,痿厥坐不能起,髀枢中痛,目生翳膜,腿胻酸,转筋,卒疝,小腹坚,寒热颈肿,腰胯痛,太息。

《类经图翼》:主治胸胁满痛不得息,寒热,目生翳膜,颈肿,久疟振寒,痿厥腰腿酸痛。髀枢中痛,转筋足胫偏细,小腹坚卒疝。

《玉龙歌》:脚背疼起丘墟穴,斜针出血即时轻。

《胜玉歌》:踝跟骨痛灸昆仑,更有绝骨共丘墟。

17 研究进展

17.1 提高痛阈

针刺丘墟等穴,可显著提高头面与腰部的皮肤痛阈[1]。

17.2 治疗偏头痛

取两侧丘墟,直刺15~20 mm,用捻转和提插手法找到明显得气的感觉,然后在针柄上连接电针治疗仪,采用疏密波,频率100 Hz,再将强度旋钮由零位逐渐调高至患者能够耐受的强度为止,留针30 min,留针期间如果患者感到强度减弱,可适当调节强度,至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d,共治疗4个疗程。严格按照疗程治疗,即使无痛时也要 治疗。结果表明电针丘墟穴治疗偏头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6]

17.3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主穴取丘墟。配穴:血瘀型加膈俞;痰浊型加丰隆或肺俞;气滞型加阳陵泉;阴虚型加太溪、三阴交;阳虚型加大椎、关元;气虚型加气海、足三里。主穴选用2寸毫针,常规消毒后,直刺丘墟1~1.5寸,并施捻转泻法2 min,每隔10 min行针一次,留针40 min,以针感循经上传为佳。配穴选用1~1.5寸毫针,常规消毒后,平刺或直刺0.5~1.2寸,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20 min。背俞穴得气后,刮针柄1 min,不留针。每日针刺1次,每周6次,12次为一疗程,观察2个疗程评定疗效。共治疗50例,显效35例,有效11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100%。[6]

17.4 治疗踝关节扭伤

①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取丘墟,常规消毒后,进针1寸左右,行泻法,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同时配红外线照射。共治疗52例,痊愈46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100%。②若踝关节扭伤肿胀不明显,用5 mL无菌注射器6号针头,抽取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2 mL与当归注射液2 mL混合。腧穴局部常规消毒后,进针1.5寸左右,轻轻旋转针头,待有酸、麻、胀、痛等针感时,回抽无血后注入1.5 mL即可。对于肿胀明显者,除腧穴注射外,需在肿胀处加局部注射,用药量一般为1.5 mL。隔日注射1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00例,经治疗1个疗程,治愈92例,好转8例,全部有效。其中1次治愈62例,2~3次治愈30例,有效率为100%。[6]

17.5 治疗胸胁痛

取患侧丘墟,嘱患者仰卧位,用1.5寸毫针,直刺人0.5~0.8寸,行泻法;留针30 min,每5 min左右行针一次。待患者的酸、麻、沉、重、胀感向膝关节方向上行时,嘱患者适当忍住疼痛,做咳嗽、深呼吸和仰卧起坐运动,幅度由小到大。用丘墟治疗急性胸胁屏伤,病情轻者一般治疗1次即可治愈,个别需2~3次。治疗24例患者全部有效,总有效率为100%。[6]

17.6 治疗胆绞痛

患者左侧卧位,取右侧丘墟,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进针0.5寸,得气后施以快速提插捻转强 *** 5~10 min,待绞痛消失或明显缓解后,再留针30 min,并根据疼痛缓解情况随时行针,直至疼痛消失为止。共治30例,针刺后,绞痛在5 min内消失者9例,15 min以内消失者16例,15~30 min内消失者4例,至30 min仅缓解者1例(因合并胰腺炎,后转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治愈29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100%。[6]

17.7 对胆囊的影响

针刺丘墟穴可使胆汁分泌显著增加,针刺治疗胆石症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胆囊显著收缩,促进胆囊排空[1]。

7、天罡天星穴,担截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天罡针医-邬金多吉周雅君

治病之法针灸最捷,“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以其自己诸多优势,以其简、廉、捷、效、广的特色。(操作简便、经济安全,适用症广、疗效明显、实用性强),在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起了积极作用,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天星穴由宋朝道教琼瑶真人传世,原为十一穴,后由元朝全真道教遇仙派祖师马丹阳增加太冲一穴而成为十二穴并流传于世。二人皆为道教传奇人物,其针灸医技尤为精湛,享有盛誉。天星十二穴分布于人体十二经脉,十二个穴道都是在“正经”上面,而且都是属于重要穴道,例如五俞穴、原穴、络穴或大关节上的穴道等,临床应用上非常好使,很有效,几乎这十二个穴道,已经可用以治疗全身所有的疾病。

一·十二天星穴杂病歌诀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

环跳并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腹泻,腿肿膝胻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

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痛,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

遍身风癣癞,针着即时瘳。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痛并面肿,疟疾热还寒,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

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委中曲腘里,横纹脉中央,

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展,风痹复无常,

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承山名鱼腹,腨肠分肉间,

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疼酸,

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

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

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蒙,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

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

腰胯连腨痛,转侧重欷歔,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阳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

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恼及怔忡,

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瘖面无容,

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

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雍上,口噤不开牙,

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

二·经络所属歌

三里足阳明胃经,内庭足阳明胃经,属土,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属金

列缺手太阴肺经,属金。通里手少阴心经,属火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承山足太阳膀胱经,属水

昆仑足太阳膀胱经,属水

环跳足少阳胆经,属木。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属木

太冲足厥阴肝经,属木

三·取穴法则

足下有病,上取;头上有病,下取;

左边有病,右取;右边有病,左取。

四·十二诀:

1、足三里

《疾病歌》“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肧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经属,释名: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乃本经“合”穴,里指邑、居,有集会通达之意,三指膝下三寸,故名足三里。

功能:调理脾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中风、水肿、下肢不遂、心悸、虚劳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增强其免疫力,为保健要穴之一。

手法:三里二穴(热,脉洪,泻提数次,提刮战二七次,气下三五次,向上摄提数次,不灸。寒,脉微,补,刮搓捻,次推按数次,气上数次,升阳数次,灸七壮)。

2、内庭

《疾病歌》“内庭次指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酸,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经属,释名:内庭属足阳明胃经,乃本经“荣”穴,内,指里边;庭,指院穴当趾缝端,如门内之庭院,故名。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功能:清胃止痛,通调腑气。

主治:齿痛、喉痹、腹胀、痢疾泄泻、足背肿痛、热病、胃痛吐酸。

手法:

内庭二穴(热,脉洪,提泻刮战五七次,搜摄数次,深提摄、气下五七次、不灸。寒,脉微,补七次,按刮数次,推按循气上数次,搓捻数次,灸五壮)。

琼真人歌诀: 内庭二足间,胃脉足阳明,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赤痛,数次及牙疼,疟疾不思食,针着便惺惺,谷海停痰盛,宣通气自升。

3、曲池

《疾病歌》:“曲池拱手取,屈时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偏身风癣癞,针著既时瘳。”

属性,释名: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本经“合”穴。该穴屈时取穴,穴外有凹,形似浅池,故名。

功能:疏风清热,调和营卫,

主治:热病、咽喉肿痛、齿痛、高血压、癫狂、上肢不遂、肘臂肿痛、吐泻、痢疾。

手法:

曲池二穴(热,脉洪,提泻刮战五七次,搜摄数次,深提摄、气下五七次,不灸。寒,脉微,补刮推按循,气上数次,搓捻数次,搜摄按刮数次,灸五壮)。

琼真人歌诀:曲池曲肘里,曲骨陷中求,善疗肘中病,便风便不收,抛弓开不得,筋缓怎梳头,喉开促为绝,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疙痒,针灸必须瘳。

4、合谷

《疾病歌》“合谷在虎口,两指岐骨间,头痛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龋鼻衄血,口禁不开言,针入五分保,令人即便安。”

属性,释名: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乃本经“原”穴,肉之大为谷,二处相连为合,穴当大指,二次指岐骨间,该处形似深谷,故名。

功能:疏风解表,镇痛通络。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齿痛、失音、面肿、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半身不遂、指挛臂痛、热病无汗、多汗、耳聋、耳鸣、腹痛、经闭、滞产、痢疾、小儿惊风。

手法:

合谷二穴(热,脉洪,提泻五七次,搜刮五七次,循摄提、气上、气下五七次,不灸。寒,脉微,补刮十次,气上五七次,按三次,搓三次,循搜五七次,灸三壮)。

琼真人歌诀: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疼并面热,疟疾热还寒,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慢慢,齿龋并鼻衄,口噤不能言,针入着深浅,可令人即安。

禁忌:孕妇禁刺

5、委中

《疾病歌》:“委中曲瞅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背梁,酸痛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既安康。”

属性,释名:委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委,指弯曲,穴在腘窝正中,委而屈之取穴,故名。乃本经“合”穴。

功能:凉血泻热,舒筋活络。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手法:

委中二穴(禁灸。热,脉洪,提泻五七次,搜摄循提、气上、气下、出血。寒,脉微,补刮五七次,推按循刮、气上、气下五次,不出血)。

琼真人歌诀:委中曲 里,动脉 中央,腰重不能举,沉沉来脊梁,风痹髀枢病,热病不能凉,膝头难屈曲,遗尿不得安。

6、承山

《疾病歌》:“承山名鱼腹,肰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展转战痛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属性,释名:承山,属足太阳膀胱经,承,指承接,穴在腓肠肌肌腹下端凹陷处,是处形若山谷,故名。

功能:舒筋脉,理肛疾。

主治:腰背痛、小腿转筋、痔疾、便秘、腹痛、疝气。

手法:

承山二穴(热,脉洪,提泻五七次,搜刮三五次,战提三次,向上摄提数次,不灸。寒,脉微,提补三五次,搜刮三五次,搓三次,捻循提、气上、三壮)。

琼真人歌诀:承山在鱼腹, 肠在肉间,善治腰背痛,痔病大便难,香港脚膝下肿,股重颤酸疼,霍乱转筋急,穴中刺便安,起身立不得,饮食更难飧。

7、太冲

《疾病歌》:“太冲足大指,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治惊痛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蒙,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属性,释名:太冲属足厥阴肝经,木穴为肝经“原”穴“输”穴,肝主藏血,“冲”要冲,因局部脉气盛大,故名。

功能:平肝镇惊,泄热理血,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痛、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8、昆仑

《疾病歌》:“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属性,释名: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为本经“经”穴,昆仑,指山名,形容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后,故名。

功能:清头明目,利腰摧产。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疟疾、腰痛、肩背拘急、足跟痛、小儿惊风、难产。

手法:

昆仑二穴(热,脉洪,战提七次,搜刮七次,循摄、气下十次,提搓向下捻,不灸。寒,脉微,补三五次,推按搓五七次,循、气上三五次,停呼三十度,三壮)。

禁忌:孕妇禁刺,妊娠刺落胎。

9、环跳

《疾病歌》:“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脚胯连肰痛,转侧重郗觑,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属性,释名:环跳属足少阳胆经,穴当髀枢,针此穴疾去痛止,可跳跃如常,故名。

功能:祛风湿,利腰腿。

主治:下肢风湿痹痛、瘫痪、腰胯痛。

手法:环跳二穴(热,脉洪,提刮十次,按摄战泻十次,升阳、气下五七次,不灸。寒,脉微,搓补数次,按三次,捻三次,升阳、气上三次,七壮)。

琼真人歌诀:环跳在髀枢,侧卧不足舒,上足屈求得,能治毒狗冷,痹并湿痹麻,身体似神诛,腰腿连痛,难伸转呼吸,但能针与灸,此穴勿疏虞。

10、阳陵泉

《疾病歌》“阳陵居膝下,外腑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床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属性,释名: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为本经“合”穴,外侧为“阳”“陵”指高处,“泉”凹陷,穴在下肢外侧腓骨小头前凹处,故名。

功能:清肝利胆,舒筋活络。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麻木、脚气、胆腑病、口苦、呕吐、黄疸、破伤风。

手法:

阳陵泉二穴(热,脉洪,提刮五次,泻三五次,提二次,搜刮三五次,升阳、气下。寒,脉微,补三次,按三次,搓三次,捻三次,升阳、气上三次,三壮)。

琼真人歌诀:阳陵居膝下,一寸外踝中,膝头难屈曲,起坐似寒翁,举身飞不起,冷痹及偏风,试把针微刺,方知有异功,胆肝为表里,流注最相攻。

11、通里

《疾病歌》:“通里腕侧后,去宛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鴔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暗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属性释名:通里属手少阴心经,为本经“络”穴,经过为通,邻里为里,是穴为手少阳络脉由此别处,与手太阳经联络,经气由此通达表里二经,故名。

功能:养血安神、熄风开音。

主治:暴暗、舌强不语、心悸怔忡、头晕、目眩、咽喉肿痛、腕臂痛。

手法:

通里二穴(热,脉洪,提泻五次,搓搜摄五七次,循提、升阳、气下,不灸。寒,脉微,补七次,按刮七次,升阳、气上三次,又循按气三次,三壮)。

琼真人歌诀:通里在腕后,量度一寸中,频伸仍缩欠,烦恼又心冲,肘背连 痛,头腮两颊红,实即四肢肿,喉闭气难通,虚则不能语,口苦呕无纵,针入看深浅,神功实不同,神观司此穴。

12、列缺

《疾病歌》:“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壅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去如拿。”

属性,释名:列缺属手太阳肺经,为本经“络”穴,该穴位于桡骨茎突的缺列外,手太阴脉从这里别走手阳明脉,故名。

功能:宣肺疏风,通调任脉,四总穴之一。

主治:偏头痛、正头痛、颈项强痛、口眼、腕腿无力。

手法:

列缺二穴(热,脉洪,提七次,搜摄循提、气下、升阳三五次,不灸。寒,脉微,按三次,搓三次,捻三次,刮、升阳、气上三次,三壮)。

琼真人歌诀:列缺腕侧上,头指手交叉,举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肘腕全无力,口噤不开牙,咳嗽掌中热,寒疟呕增加,喜笑纵唇口,健忘不绝些,针入看深浅,妙手有人夸,三呼留得住,五吸泻为佳。天星十一穴,活法妙无加。

8、针灸马丹阳十二神针

[歌诀]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并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1)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腹泻,腿肿膝胻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2)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痛,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3)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癞,针着即时瘳。

(4)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痛并面肿,疟疾热还寒,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5)委中曲腘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6)承山名鱼腹,腨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7)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蒙,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8)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9)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腰胯连腨痛,转侧重欷歔,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10)阳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11)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恼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瘖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12)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雍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

[穴位定位及主治等]

1,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定位] 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

[操作] 针法:1 直刺法:稍偏向胫骨方法,直刺1—2寸。针刺感觉:有麻电感向足背反射。2 斜刺法:向下刺法:向下刺入,进针2-3寸。针刺感觉:酸胀感向下扩散到足背,有时向上扩散到膝。灸法:灸5-15壮,温灸10-30分

文献摘要:

《灵枢》: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灵枢》: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外台》:凡人年三十,苦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以三里下气。

《四总穴》: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赋》:三里却五劳之羸瘦;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

《玉龙赋》:心悸虚烦,刺三里。

2,内庭: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水。

[定位] 足背第二、三趾间逢纹端。

[主治] 主治发热,头痛、齿痛、咽喉肿痛、腹痛、腹泻、痢疾等。

[操作]斜刺1~1.5寸,灸3-5壮或5-10分钟。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水

3,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

[定位] 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主治] 咽喉肿痛,牙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操作] 针刺直刺1~1.5寸。

4,合谷:手阳明大肠经,本经所过为“原”。

[定位] 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神应经》:孕妇不宜针。

[操作] 直刺0.5寸。

5,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太阳经所入为“合”。

[定位] 腘横纹中央。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电磁腘静脉出血。

6,承山: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主治] 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操作] 直刺1~2寸。

7,太冲:足厥阴肝经所注为“输”,肝的原穴。

[定位] 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喎、肋痛、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吐、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操作] 斜刺0.5~0.8寸。

8,昆仑:足太阳经所行为“经”。

[定位] 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 头痛、项痛、目眩、鼻衄、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9,环跳:系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

[定位] 在臀外侧下部,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侧卧,伸下腿,屈上腿取穴。

[主治] 半身不遂、痿病、腰脊痛、风疹遍身、荨麻疹、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风湿所致下肢麻痹不仁、髋关节炎症等。

[操作] 针1~2寸;灸5~10壮。

10,阳陵泉:系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阳陵泉”《难经》

[定位] 在小腿前外面的下部,当腓骨下头前下方的凹陷处。

[主治] 半身不遂、下肢冷痹不仁、脚冷无血色、咳嗽、虚劳、坐骨神经痛、癫痫、急惊风、膝部疼痛、腰骶疼痛、肝炎、胆囊炎等。

[操作]针0.6~1寸;灸3~7壮。

11,通里:手少阴心经由此穴别出,与小肠经互为表里而相通。

[定位] 在前臂掌侧面下段的尺侧,尺侧腕屈肌腱侧缘,去神门穴上一寸。

[主治] 心脏疾病、头痛、目眩、面赤热、臂内侧痛、肘及前臂疼痛、怔忡、心悸、扁桃体炎、月经过多、狂症、失眠等。

[操作] 针0.3~0.5寸;灸2~3壮。

12,列缺:手太阴肺经由此穴别走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 在前臂挠侧,桡骨茎突上方;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 头项强痛、偏头痛、下牙痛、咽肿、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噤不开、咳嗽、哮喘、呃逆、腕部肿痛无力、虚劳、无脉症等。

[操作] 针0.2~0.3寸,沿皮刺可针0.5~1寸;灸3~5壮。

天星十二穴都为人体十二经脉最重要和常用的穴位之一,其治疗病症广泛,疗效明显。

9、十二脏腑在人体内是怎样相互协调工作的?针刺怎样调理脏腑失调?

十二个脏器(十二官,人体十二脏腑的合称。即心、肝、脾、肺、肾、膻中 (心包络)、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十二脏腑)的功能是密切关连、相互为用的,任一脏腑的功能失调,都会使全身的神气受到影响而不能充实盈满,这样就容易受到邪气的侵犯,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治疗吗我希望知道这些刺法的要领。对于这些最高深、最精确理论中的宗旨,如果不是贤明的圣帝,谁能深究其中的根源呢!这就是所谓的“神与气相合”理论,它与五运六气的规律相吻合。

心脏的地位就像最高的一国之君,人的一切精神活动、聪明智慧,都是心里产生的,心有病可以针刺手少阴经的原穴可以刺手少阳脉的原穴“神门”。(神门穴归属手少阴心经,有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补益心气,安定心神等作用;神门穴的位置: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

肺脏就像辅佐君主的宰相,协助心脏治理全身,调节气血营卫,使它们运行正常、协调统一,肺有病可以针刺手太阴经的原穴“太渊”。(太渊穴归属手太阴肺经穴,有缓解治疗 嗽气喘、咽痛、胸痹、腕掌关节痛、无脉症等作用,太渊穴的位置:桡动脉搏动处)。

肝脏就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人的谋虑就是从肝里产生的,肝有病可以针刺足厥阴经的原穴“太冲”。(太冲穴归属足厥阴肝经穴,有缓解治疗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五官科、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外科疾病等。太冲穴的位置: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

胆的性格刚毅果敢、正直不阿,好像“中正”之官,人对事物判断和行动的决心,都是靠胆形成的,胆有病可以针刺足少阳胆经的原穴“丘墟”。(丘墟穴,胆经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丘墟穴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等)。

膻中,就是心包,它包裹护卫着心脏,就像君主的近臣,能够反映心脏发出的喜乐情绪,膻中有病可以针刺手厥阴心包络的荥穴“劳宫”。(劳宫,出《灵枢·本输》。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荥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一说在握拳屈指时无名指尖处(《太平圣惠方》)。主治昏迷,晕厥,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痫症,口舌生疮,口臭,鹅掌风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脾脏就像谏议之官,辅助君主,一切周密的计划,都是从此产生出来的,脾有病可以针刺足太阴脾经的原穴“太白”。(太白,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输(土)、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针灸大成》:"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胃府就像管理粮库的官,饮食物都要经过它的消化,所以说五味精微物质都是从胃里产生的,胃有病可以针刺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冲阳”。(冲阳,出《灵枢·本输》。别名会原、会骨、趺阳。属足阳明胃经。原穴。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主治头痛,牙痛,口眼歪斜,胃脘痛,足背肿痛,足缓不收等。直刺0.3-0.5寸,避开血管。艾条灸5-10分钟)。

大肠就像传送糟粕的道路,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糟粕排泄,是在此最后完成的,大肠有病可以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合谷,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 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直刺0.5-0.8寸)。

小肠接受盛贮从胃中移下来的饮食糜浆,故叫做受盛之官,它可以对饮食物做进一步消化、吸收,分别出清浊两部分,清的下移膀胧,浊的传给大肠,小肠有病可以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腕骨”。(腕骨穴归属手太阳小肠经,有缓解治疗头痛、项强、目翳、耳鸣耳聋等作用,腕骨穴的位置: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赤白肉际凹陷处)。

肾的能保持人体精力充沛、强壮矫健,所以叫做“作强”之官,人的智慧和技巧,都是从此产生的,肾有病可以针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太溪”。(太溪穴归属足少阴肾经,有治疗失眠健忘、咳嗽气 喘、月经不调、牙痛、阳痿、手脚冰凉,祛斑祛痘、美白肌肤等作用。太溪穴的位置: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

三焦能保持全身水道通畅,所以叫管理水道的官,人体中的水液所以能够正常代谢,就是因为三焦气化在不断地进行,三焦有病可以针刺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阳池”。(阳池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下为腕背侧韧带,在指伸肌腱(桡侧)与小指伸肌腱之间。主治五官病证,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操作方法为直刺0.3-0.5寸)。

膀胱最低,是水液汇聚的地方,所以叫做管理水库的官,尿液只有通过膀肤的气化作用才能正常地排泄出去,膀胧有病可以针刺足太阳膀肤经的原穴“京骨”。(京骨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原穴。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项强,腰腿痛,痫证。现多用于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十二脏腑虽然各有不同的功能,但互相之间必须协调一致、不得相互背离。如果脏腑功能失调,可以用针刺法进行治疗。

针刺法具有保全精神、调养正气的作用,并不是单纯为治病而设。所以,可以用针刺法修养其气、调和精神。

养生 之道贵在持之以恒,其原则是补养神气,巩固根本,使精气不散失,形与神协调不分离。只有神气守于内,才能保全真气。如果神与形不能紧密联系而分离,就达不到 养生 的目的。保养真气的道理,就像天空那样广阔和玄妙,人的神气与大自然息息相通,所以,必须要适应自然界的一切变化。能做到这些,人体便与自然溶为一体了,就可以叫做回归本源了。

#中医 养生 # #针刺 养生 #

【原文链接】《素问遗篇·剌法论》黄帝问曰:十二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究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刺手太阴之源。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刺足厥阴之源。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可刺足少阳之源。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可刺大肠之源。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肠之源。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肾之源。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胖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刺膀胱之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责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10、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中的“腿肿膝胻酸”胻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胻héng 1.脚胫。《史记·龟策列传》:“壮士斩其胻。”

亦作“(骨行)”。足胫。《素问·刺热》:“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邪)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风,独伤其阴。”

关于销铄胻酸和销铄胻酸拼音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折字组词-困字组词
  • 晨的拼音-晁的拼音
  • 春不老萝卜,春不老萝卜好吃吗
  • 予怎么读 矜怎么读拼音
  • 蜀中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典故
  • 靓怎么读,靓怎么读什么意思
  • 路轨大牌是什么 路轨什么意思
  • 广博的近义词-广博的近义词有哪些
  • 万箭穿心,万箭穿心结局是啥意思
  • 把水澄清拼音-把水澄清的读音
  •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35857.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