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孝心感动天地,以及孝心感动天地的语言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孝心故事
- 2、《二十四孝图》中孝道故事有哪些?
- 3、你们说一个人的孝心,能感动天地吗?
- 4、关于“孝心”的故事有哪些?
- 5、为报亲恩,他替母亲寻楠竹笋治病,孝心感动天地成就一片竹海
- 6、有一种孝,感动天地!
- 7、七十二孝动天地什么意思
- 8、从尊之诣贤儿媳,父母够劳生养苦,孝道感动天和地,何愁贵子承祖业求子是什么意思
- 9、关于孝顺的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有哪些?
- 10、关于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
本文提供多篇内容参考,可直接点击跳转详细解答
孝心故事

古人二十四孝
作者:zbdl 发表于:2003-06-30 20:02:50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二十四孝_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二十四孝_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孝_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二十四孝_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四孝_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二十四孝_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四孝_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二十四孝_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二十四孝_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另外给你一个网站关于二十四图
《二十四孝图》中孝道故事有哪些?
一共有二十四个故事,分别是: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鹿乳奉亲、笼负母归、弃官奉亲、芦衣顺母、卖身葬父、亲尝汤药、卧冰求鲤、闻雷泣墓。
百里负米、挨杖伤老、跪父留母、孝感继母、劝姑孝祖、孝感动天、兄弟争孝、啮指痛心、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二十四孝图》中典故非常多,且作者对每一个典故,都有自己(儿童视角)的理解,两者结合,呈现出文学创作的另一种路径。
例:郭巨埋儿
典故讲郭家贫困,已经穷到不能供奉母亲了,认为儿子没了可以再养,可母亲只有一个。所以准备埋掉孩子,以供养母亲。其孝心感动了天地,所以挖坑的时候,挖出了黄金,孩子也保住了。
扩展资料
成书背景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国元朝成书的一本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蒙养读物,其中选辑了为封建王朝所称颂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个孝男孝女的事迹,叙之以文,咏之以诗,绘之以图,目的在于“用训童蒙”即培养儿童的封建孝德,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旧社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辨证的历史的分析。其中确实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内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事奉父母的精神。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几乎都具有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它永恒的价值,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与精华所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孝图
你们说一个人的孝心,能感动天地吗?
孝心可感动天地但是不一定能感动人心,毕竟每个人的心态都不一样!
关于“孝心”的故事有哪些?
1、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4、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5、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为报亲恩,他替母亲寻楠竹笋治病,孝心感动天地成就一片竹海
在泸州泸县的石桥镇有一个地方叫做道林沟,这里有川南「 ”小九寨”之称,在里面有一片楠竹林,它比蜀南竹海小,故称「 ”小竹海”。又称「 ”贡僧竹海”,漫步在林间幽径上,带着竹香的微风轻轻拂着脸,令人感到心旷神怡,看着那一株株挺拔的参天楠竹,令人联想到「 ”高风亮节”的情操。到出笋时节,看见尖尖的竹笋就会想到餐桌上的竹笋的各种美味菜。竹海美不胜收,它的传说更是神奇动人。值得你一读。 传说在明朝中期,石桥道林沟附近有个做山货生意的商人罗大成。有一次,他到宜宾长宁县城买山货,看见一个十几岁的姑娘头插草标跪在街边。他上前问道:「 ”小姑娘,你为什么要卖身”姑娘泪流满面地说:「 ”我家贫穷,母亲早亡,父亲オ死,我没有兄弟姐妹,孤身一人,只得卖身葬父。” 罗大成听了十分感动,便出资为她安葬了父亲,然后把地带回了石桥道林沟老家。罗大成夫妇均已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叫罗小林,比姑娘大两岁。家里添了个姑娘,全家都很高兴,罗大成夫妇把她看成女儿,儿子把她当着妹妹。几年以后,小姑娘长成了大闺女,罗大成儿子也长大成人,二人相互产生了爱慕之心。二老也觉得合适,便与他们订了终身。眼看婚期将近,罗大成父子经商即将回来,可母亲一病不起。 姑娘便一人来到道林沟的隆兴寺敬香,她逐殿向善萨焚香祷告,祝愿母亲早日康复,祝愿父亲和未来的丈夫早日平安归来。敬完香,她就往家走,出庙不远,忽然刮起了大风,天上一阵祥云飘过头顶。她正往家急走,刚到道林沟下沟悬崖处,前面一个乞丐走来。 姑娘打量了一下乞丐,见他岁数不大,虽然蓬头垢面,衣着褴楼,却不失斯文气质,便问:「 ”你年纪轻轻为什么要当乞丐呢”乞丐说:「 ”我出生在个书香门第,因遭人陷害,走投无路,沦为乞丐。” 姑娘说:「 ”我家虽不是财主,却还富裕。我的父亲和兄长都在做山货生意,而且很仁义,你完全可以跟他学做生意。”乞丐说:「 ”不行!我的思想受打击太大,已得下头痛病,一旦发作,头像爆裂般疼痛,我只能活一天算一天。”姑娘听了也感到难过,便问:「 ”我怎样才能帮助你呢”乞丐沉思良久说:「 ”以后我乞讨到你家,能给我一碗剩饭吃,足也”。 姑娘听了,点点头。姑娘随手给了乞丐个贡果,说:「 ”这贡果是在隆兴寺烧香时僧人给的,叫我带给我母亲,吃了病就会好得快些,你吃一个试试”。她要急着回去给母亲吃贡果治病,姑娘说完走了,刚走两步回头看乞丐,却没有人了。 姑娘没多想回到了家,将供果给母亲吃了。后来母亲的病好了不久,姑娘与罗大成儿子正式完婚。婚后刚到一个月,罗家父子又去经商了。以往最多一月,罗家父子便要回家一次,这回4个月不见人影。 这时姑娘已怀孕4个多月了,婆媳盼望父子回家,可是直到妇分娩仍杳无音讯。原来罗家父子这次到长宁县买山货,在江安过渡时,因长江涨洪水,船到江心沉没,同船人无一生还,尸首又被冲到下游很远的地方,无人给他家人报信。 姑娘生下一男孩,婆媳共同给他取了个名字「 ”盼盼”,期盼公公和丈夫早日回来。好在家有数十亩良田,商人也积蓄下一些银钱,全家3口人的生活还是绰绰有余。 盼盼4岁祖母因病去世,只剩下他母子相依为命天,母子俩正吃午饭,门口来了一个乞丐,一看,正是四年前看见的那个乞丐。站娘要乞丐进屋同桌吃饭,乞丐说:「 ”给我一碗剩饭,足也。”姑娘就给了乞丐很多肉、菜、饭。乞丐出屋后,姑娘抬头一看,乞丐不见了,心想这乞丐走得这么快。 盼盼12岁时母亲得了重病,百食无味。身体逐渐消瘦,盼盼十分着急,他问母亲:「 ”什么东西能道合你的胃口,孩儿一定照办。” 母亲就把卖身葬父的情况告诉了他,最后说:「 ”我的老家在一片楠竹林旁,我从小就爱吃楠竹笋,来这里十多年,不说吃,连见也未见过。”当时石桥坝周围什么竹都有,就是没有楠竹。 盼盼4岁启蒙,他聪明绝顶,又勤奋好学,成绩特别优异。他听老师讲过《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笋的故事,便来到隆兴寺向菩萨祷告,请求赐楠竹笋使母亲早日康复,然后爬上庙后大山,那时这里是片荒山。他想到从未见过面的祖父和父亲杳无音讯,祖母去世,母亲又病,万一母亲亡故,他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了。想到此他在岩腔上跪在地上噱啕大哭起来。 哭了一个多时辰,天空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盼盼一动也不动,仍大哭不止。雨水混同他的泪水流到地上,地里奇迹般地长出了几根楠竹笋。盼盼万分惊喜,搬下笋飞快地跑回了家。母亲一见到楠竹笋,立即笑逐颜开,翻身下床亲自烹制。几天以后,楠竹笋吃完了,母亲的病也好了。 以后,只要母亲想吃,他就跑到哭笋的地方,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搬到三五根楠竹笋。原来,那乞丐是隆兴寺里的著萨,探得她母子俩孝顺心善,显灵生出了楠竹笋。 盼盼21岁考中状元,赴任前,他想:我走后,母亲怎么能吃到竹笋呢于是,他就从长宁引来大量楠竹,种满了他门前的荒山为他母亲营造了一个与她老家一样的美好生活环境。 从此,道林沟就有了这片楠竹林,人们取名为「 ”贡僧竹海”。 江阳沽酒客按:其实传说如何不必深究,孝顺的人总有好报。而且孝道是我们民俗传统的根本,每个人都要具备。
有一种孝,感动天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 阿难遭到质问】
有一天清晨,阿难到王舍城次第乞食,见到城中有一婆罗门子,担着老母,也在次第行乞。如果乞到鲜美的瓜果蔬菜,就仰奉母亲;如果乞到坏烂的食物,就自己食用。阿难见了,心生欢喜,忍不住赞叹:“善哉!善哉!善男子!供养父母,奇特难及!”
当时,有一外道梵志,贪求利养,对佛教心怀嫉妒,经常诽谤佛法。听到阿难的赞叹,他就质问阿难:“你的师父瞿昙,自己说自己有大功德,但实际上只有虚名。刚出生七天,就连累母亲死了;后来,自己逃出宫城,令父王苦恼,甚至到了昏倒在地、以水洒面七天才醒的地步,他根本不顾及恩分,为了自己的前途独自而去,这绝对是不孝之人!”
阿难听了,无言以对,心生惭愧。乞食回来,就恭敬问佛陀:“世尊!佛法之中,是否有孝养父母的道理呢?”听到这句提问,一切菩萨大众来集,想听到佛门中是如何孝养父母的。
佛陀就告诉阿难以及一切菩萨大众:“阿难善听!吾将为汝等略说孝养父母苦行因缘。”
【二、 佛陀因地时孝养父母的故事】
(1) 大国遭突变
在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前,有一个国家叫波罗奈。国王名罗阇王,他有三个太子,都是边境的小国王。后来,国中大臣罗睺叛变,起兵杀了大王,又分别派兵到边国,杀了第一太子和第二太子。
最小的太子常以正法治国,人民丰衣足食。他们经常赞美国王,连虚空中的天神也特别敬爱国王。国王有一位太子,叫须阇提,聪明仁慈,喜好布施。小太子刚七岁,全身黄金色,长相非常端严。父亲对他极为疼爱。
有一天,国王正在宫中,忽然空中传来声音:“大王知道吗?罗睺大臣叛变,谋夺国位,杀了父王和两位兄长,他的军马不久就要来此。大王!赶快去逃命吧!”大王突然听到这个消息,就像平地惊雷一般,心惊毛竖,又忧又恨,竟至昏倒在地,后来稍微苏醒,用微弱的声音问道:“你是什么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刚刚你所说的,是否属实?”这个声音说道:“我是守宫殿的神。因为国王你以福德智慧,不负天下百姓,以正法治国,所以先来相告。大王!现在就要马上出发!王宫马上就要大难临头了!”
(2) 三太子欲逃亡
国王心想:“我现在应该归投他国。”定下神来思考路线:“到邻国有两条道,一条路要走七天,另一条要走十四天。”于是国王慌忙盛了七天的粮食,微服出城。到了城外,忽然想起小儿子,于是再次进城,喊着:“我的小太子!”抱在膝头上,疼爱地看着他,目不暂舍,又想起现在的局势,突然站起,又惊惶坐下。
夫人见大王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就前去询问:“大王怎么了?您现在全身尘土,头发蓬乱,神色不宁,就像有什么凶兆一样?”国王说道:“罗睺大臣叛变,已经杀了父王和两位兄长,现在他们的兵马就要来取我的性命了!正要逃命!”国王说着,就抱起须阇提太子,夺门而去。
(3) 误入歧途,险象环生
夫人也随后跟去。当时国王惊慌失措,心意迷乱,不小心进入了十四日的道,这条道非常险难,没有水草。行走了几天,粮饷已尽。本来只是准备了一人的粮食,走七日道的路线,结果粮食三人共享,还误入了十四日道。现在,粮食已尽,而前路尚远。
当时大王与夫人举声大哭:“怪哉!苦哉!如今走投无路,灾祸已经降临了!”他痛苦自责地说道:“我们宿世到底造了什么恶业?怎么会遭到这样的灾祸呢?如果稍微停歇,兵马将至,必死无疑;如果奋力前行,饥渴所逼,也随时会断命。”
(4)妻子和孩子,无从选择
当时大王和夫人想到这样的苦,失声大哭。后来,国王心中思维:“如果再不采取办法,那么三人都会死掉。”于是打算拔剑出鞘。太子须阇提见到国王的异常举动,立刻上前捉住父王的手:“父王,您要做什么?”
父王满眼悲泪,颤声告诉孩子:“打算杀了你母亲,用她的血肉,以使你我的性命存活。如果不杀她,她也会饿死。我们现在命在旦夕,只能出此下策。”
须阇提对父王说道:“即便您杀了母亲,我也不会吃的。哪有儿子吃母亲身肉的?如果不吃,我也会死。所以父王您现在,何不把我杀了,让父母二人的性命延续下来?”国王听到孩子的话,伤心地倒在地上,几乎无法发声地说道:“我疼爱你就像我的眼目一般,哪会有人挑了自己的眼睛吃呢?我宁愿自己死掉,也不会杀了你取你的肉吃的!”
(5)舍身饲父母
须阇提继续劝谏父王道:“希望父王明察。即使父亲不杀我,而杀了母亲,我不会吃,也是会死掉的。父王现在如果断绝了我的命根,那血肉很快臭烂,也抵挡不了几日。惟愿父王不要杀死我,能满孩儿一个愿望。”
父王说:“有什么愿望,我都会答应你。”须阇提说:“父母大人愍念孩儿,可以每天从我的身上,割三斤肉,分作三分,二分奉上父母,一分让我自己吃,以让我的身命延续下去。”
父亲听后,心中极为痛苦,但也实在无计可施,于是听从了孩子的话,三人得以前行。结果没多久,孩子的身肉就割完了,只剩下肢节骨髓相连,只有命根未断,于是倒在地上。父母把孩子抱在怀里,放声痛哭,说道:“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竟然啖食你的血肉,令你这般痛苦。前路尚远,而你身肉已尽,现在就让我们三人死在一起吧!”
(6)最后的身肉
须阇提用虚弱的声音说道:“我们三人,依靠我的身肉已经维持到这里,计算前面的路程,只有一天了。我现在身体已无法走动,即将在此地舍命。希望父母不要同一般凡人那样的见识,说什么死在一起的话。我现在有一个愿望,希望父母怜悯我,不要拒绝。请把我身体肢节中间的肉刮干净,这样维持父母的生命,就可以到达目的地。”
父母伤心欲绝,眼见孩子即将死去,但唯一的办法就是听从孩子的话。于是父母把肢节中间的肉也刮出来,分成三分,吃完后,父母打算离开。须阇提挣扎着站起身来,望着父母送别。父母边走边失声痛哭。须阇提望着慈爱的父母,心中极为恋慕,目不暂舍,望了好久,终于倒在了地上。此时,太子全身鲜血,四面八方的蚊虫等闻到新鲜血肉的香气,密密麻麻地爬满太子的全身,遍身啃噬,当时的痛苦楚毒,简直难以描述。
(7)伟大的发愿
太子命根尚未断尽,于是发声立下誓愿:“愿以此因缘,宿世殃恶,从此尽除。如今我以此身供养父母,不但令我父母现在活命,而且愿我父母常得福报。我身体的血肉布施此等蚊虫,令其全部饱足。令我来世得成作佛,得成佛时,愿以法食,除掉你们的饥渴、生死重病。”
这样发愿时,天地六种震动,太阳也失去了光芒,禽兽惊动,四方奔跑,大海波动,须弥山王踊没低昂,乃至忉利诸天也大为震动。当时释提桓因看到欲界诸天下的整个阎浮提都害怕须阇提太子,于是化作一群师子虎狼,大声咆哮,跳掷腾跃,打算吃掉太子。
(8)生命的转机
须阇提太子见这些群兽大作威势,微声说道:“你们要吃便吃,何必做出这般恐怖样子?”天王帝释见太子毫无惧色,于是显示天身说道:“我并非师子虎狼,而是天王帝释,是来测试你的。”太子见到帝释天,欢喜无量。帝释天问太子:“你这样难舍能舍,将身体血肉都供养了父母,到底是想生天作魔王、梵王、天王、人王还是转轮圣王呢?”须阇提对帝释天说:“我不愿生天,而是想要求得无上佛果,度脱一切众生。”
帝释天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久受勤苦才会成就。你怎么能受得了这般勤苦呢?”须阇提毅然说道:“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于无上道。”天王帝释说:“你只是说空话吧,谁会相信你呢?”须阇提立即发誓:“如果我欺诳天王帝释,希望我身体的疮口永远不要复合;若非如此,请令我的身体平复如初,血液变成白色乳汁。”就在当时,须阇提的身体如前所愿,甚至比之前还要端正殊胜,于是起身顶礼帝释天。帝释天感叹推辞:“善哉!善哉!我不如你!你精进勇猛,不久就会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先度脱我。”说完,帝释天于虚空中隐没不见。
(9)父子重逢
再说,国王及夫人到了邻国之后,邻国国王远出迎接,供给所需。大王向邻国国王述说了太子以身肉孝养父母的事情,国王对太子难舍能舍、孝养父母的精神极为感动,于是集合四兵,打算帮助大王讨伐罗睺大臣。
大王率领四兵,原路返回。行至与须阇提太子告别之处,心中想到:“我儿现在已经死了!我要收取他的身骨,带回本国埋葬。”这样边想边哭,一路寻找。但是远远见到太子身体平复,而且远胜之前,于是上前抱住孩子,悲喜交集:“你还活着!”须阇提说了父母离开后发生的事情,父母极为欢喜,与他一起回到本国。依靠须阇提的福德力和慈孝力,讨伐成功,国王立刻立须阇提太子为王。
佛告阿难:“当时的父王,即是我现在的父王净饭王;当时的母亲,即是我现在的母亲摩耶夫人;当时的须阇提太子,即是我释迦如来的前身;当时的天王帝释,就是现在的阿若憍陈如。”
我佛世尊在因地时,就是这样感动天、感动地,无数次用自己的身体孝养双亲。依靠这样深刻的慈孝之心,释迦如来成就了无上佛道。世尊成道之后,仍然在人天众生前示现孝亲的行为。
【三、 佛陀报答今生父亲的恩德】
佛首先度化父亲净饭王,因担心父王不信佛法,就特意派优波离尊者来到王宫,腾身虚空,显现种种神通,天龙八部也示现了种种庄严供养,由此折服净饭王因富贵滋生的世俗念头,让他安心皈依三宝。
之后,佛以超越世间的般若智慧,为父王阐明了世间苦、空、无常的真理,最后劝父王和族人修行净土,求生极乐世界。
当时,在法会中,净饭王等当即证得法眼净,有许多人都现证了圣果。
净饭王过世时,佛也回来举丧,亲自将父亲放入棺木入殓,然后和儿子罗睺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把父亲的棺木抬上灵鹫山安葬。
【四、 佛陀报答今生母亲的恩德】
佛母摩耶夫人因为生佛的功德,而成为忉利天主。为了报答母亲怀胎十月的恩德,佛上升忉利天,在几十天中为母亲宣说了《地藏经》。
当时佛在忉利天欢喜园的波利质多罗树下,结夏安居三个月,四众弟子围绕在佛的身边。摩耶夫人闻讯后,乳汁自然流出。她说:如果真是我所生的悉达多,乳汁应直接送入他口中。
说完,乳汁如白莲花一般,进入佛的口中。摩耶夫人见后,喜不自禁,心花绽放。她一心至诚地五体投地,专精正念,烦恼顿时止息。佛为她说法,证得须陀洹果。
很快,天上三个月的结夏安居结束了,佛要返回南赡部洲,临别之时,佛对摩耶夫人说:生死之法,聚会终有别离。我要返回人间,不久也要趣入涅槃。摩耶夫人垂泪说偈,与世尊辞别。
【五、 佛门之孝道】
如来不仅为了一世父母,而是为了一切生世的父母,常常难行能行,难舍能舍。具足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了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能今天速成佛道。
佛弟子心中有伟大的信念,即使暂时离开父母,也是为了能够以最好的方式利益双亲。每一天中的每件善事,惟愿父母今生身体康健,来世生天入道;惟愿生生世世之父母,皆因佛弟子的这一片诚心,成就无上圆满菩提。
七十二孝动天地什么意思
是对父母的孝心足以感动天地。
七十二只是一个数字,亦用以表示数量多,这句话强调的是孝动天地,是对父母的孝心足以感动天地。
这句话出自虞舜耕田中: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从尊之诣贤儿媳,父母够劳生养苦,孝道感动天和地,何愁贵子承祖业求子是什么意思
就是,尊重父母的要点是找一个贤惠的儿媳,使父母可以安享天年,你的孝心感动天地,不必愁苦你的儿子不能继承祖业,不必愁你没有儿子
关于孝顺的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有哪些?
1,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
2: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3: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
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4: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5: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关于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
古人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二十四孝_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二十四孝_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孝_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二十四孝_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四孝_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二十四孝_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四孝_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二十四孝_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二十四孝_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关于孝心感动天地和孝心感动天地的语言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26045.html
